[发明专利]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7408.5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8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施朝霞;吴柯柯;杨章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电路 照明集成 等光强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电压比较放大电路 低通滤波电路 微型化 光电二极管 单片集成 电位平移 缓冲电路 强度控制 强度照明 探测电路 稳定控制 负反馈 智能化 掩埋 | ||
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由LED光强探测电路(1)、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电压比较放大电路(4)、低通滤波电路(5)所组成。本发明通过负反馈可以有效稳定控制流过LED的电流,实现LED灯的等光强度照明,本发明采用CMOS工艺将控制电路与掩埋双PN结光电二极管光电流传感单元单片集成,实现LED光强度控制微型化、智能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LED灯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性能会逐渐下降,导致电阻增大,在相同驱动电压下,流过LED的电流逐渐衰减,光照强度逐渐减小,LED会产生光衰;在大多数设计中,LED灯是由BJT或者MOSFET等驱动管控制流过灯的电流,通过改变这些驱动管的驱动电压,可以调节流过LED灯的电流。
掩埋双PN结光电二极管,由两个垂直堆叠的不同深度的二极管构成。光照下输出电流大小与入射光功率成线性关系,可以作为光探测器用于光照强度的测量。
基于微电子技术的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采用CMOS工艺,在大大缩小电路体积的同时,可提高弱信号的检测精度,并将控制电路与掩埋双PN结光电二极管光电流传感单元单片集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
本发明将照明控制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采用CMOS工艺将控制电路与掩埋双PN结光电二极管光电流传感单元单片集成,可以实时监测LED的光照强度,并根据光强改变输出电压,实现对LED驱动电压的控制,从而达到改变LED灯光照强度的目的。
本发明所述LED可持续等光强照明集成控制电路,由LED光强探测电路1、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电压比较放大电路4、低通滤波电路5所组成。
所述LED光强探测电路1中,输出端与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的输入端连接;
LED光强探测电路1由浅PN结光电二极管D1和深PN结光电二极管D2组成;所述浅PN结光电二极管D1和所述深PN结光电二极管D2是PNP的堆叠结构,所述浅PN结光电二极管D1和所述深PN结光电二极管D2阳极共用N结,并作为输出端输出两个PN结的光电流之和I1+I2,所述浅PN结光电二极管D1和所述深PN结光电二极管D2阴极都接地;
所述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中,输入端与LED光强探测电路1的输出端相连,输出端与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的输入端连接;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由PMOS管P1、P2、P3、P4和NMOS管N1组成;所述PMOS管P1源极接电源VDD,栅漏短接,漏极连所述PMOS管P3源极,所述PMOS管P3栅漏短接,漏极作为该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的输入端,所述PMOS管P2源极接电源VDD,栅极接所述PMOS管P1栅极,漏极连所述PMOS管P4源极,所述PMOS管P4栅极接所述PMOS管P3栅极,漏极连所述NMOS管N1漏极,所述NMOS管N1栅极接电源VDD,源极接地,漏极为该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的输出端;
所述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中,输入端接电流电压转换电路2的输出端,第一、二输出端分别与电压比较放大电路4的第一、二输入端相连;
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由PMOS管P5、P6、P7和NMOS管N2、N3组成;所述PMOS管P5源极接电源VDD,栅极接所述PMOS管P6栅极,漏极接所述PMOS管P7源极,所述PMOS管P7漏极接地,源极和栅极分别作为该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的第一输出端和输入端,所述PMOS管P6源极接电源VDD,栅漏短接,漏极连所述NMOS管N2漏极,所述NMOS管N2栅漏短接,源极接所述NMOS管N3漏极,所述NMOS管N3栅漏短接,源极接地,栅极作为该电位平移缓冲电路3的第二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74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