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4121.7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6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楢原隆志;山田守英;青沼隆浩;西本允也;横山畅彦;川本笃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0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31261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曹芳玲<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日本广岛***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身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从车身前方侧向铰链柱输入的冲击载荷向车身后方侧有效地分散,由此有效抑制铰链柱以及前围板的后退,进而有效抑制车室的变形。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在铰链柱(20)的下端部和侧梁(4)的前端部的连接部,设置有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Y上连续且在后端侧与侧梁(4)的封闭截面(S2)连接的封闭截面(S3)的封闭截面构成部(60),且由封闭截面构成部(60)形成的封闭截面(S3)的车身上下方向Z尺寸随着朝向车身前方侧而增大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封闭截面构成部(60)的前端部的至少上端优选为在车身上下方向Z上位于比侧梁构件(6)的上面部(6b)靠近上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铰链柱(hinge pillar)和侧梁(side sill)的连接部及其周边部的侧部车身结构,属于车辆的车身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在车辆的车身前部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式设置的左右一对前纵梁(front side frame)通过溃缩来吸收冲击载荷,并经由该前纵梁向车身各部分散冲击载荷,以此抑制车室的变形。
另一方面,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发生车辆的比前纵梁靠外侧的区域与碰撞物重叠的所谓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可能会存在配置于该重叠区域的前轮相对于车身相对后退,并从该前轮向铰链柱输入冲击载荷的情况。
如此输入至铰链柱的冲击载荷经由从铰链柱的下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侧梁、从铰链柱的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前柱、以及前门的防撞杆(impact bar)等,向车身后方侧分散。通过如此从铰链柱向车身后方侧的各部分散载荷,可以抑制铰链柱以及前围板(dash panel)的后退等车室的变形。
一般而言,铰链柱例如具备由前后一对法兰彼此焊接而相互接合而成的内外一对铰链柱构件。在内外的铰链柱构件间形成有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连续的封闭截面,由此,可良好地实现从铰链柱的下端侧向上端侧的载荷传递或从上端侧向下端侧的载荷传递。
又,侧梁例如具备由上下一对法兰彼此焊接而相互接合而成的内外一对侧梁构件。在内外的侧梁构件间形成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封闭截面,由此,可良好地实现如上所述的借由侧梁的向车身后方侧的载荷传递。
外侧侧梁构件的前端部可能会与铰链柱的后缘相比向车身前方侧突出,并配设于铰链柱和侧梁的连接部的内部。该情况下,外侧侧梁构件中的与铰链柱的后缘相比向车身前方侧突出的部分可能由于对该外侧侧梁构件的上侧法兰的焊接作业变难的情况等而无法形成侧梁的封闭截面,而仅在比铰链柱靠近车身后方侧形成有侧梁的封闭截面。
具有这种侧部车身结构的车辆中,发生如上所述的小面积重叠碰撞时,从车身前方侧输入了冲击载荷的外侧侧梁构件在未形成封闭截面的前端部易于压弯,因此,存在无法有效地实现经由侧梁向车身后方侧的载荷分散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可考虑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在铰链柱的下端部和侧梁的前端部的连接部的内部,配设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增强构件,并在该内侧增强构件和上述连接部的内壁部之间,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形式形成比侧梁自身的封闭截面小的第二封闭截面。
通过如此在比铰链柱的后缘靠近车身前方侧形成有第二封闭截面,可将从车身前方侧输入至铰链柱的冲击载荷经由第二封闭截面传递至在比铰链柱靠近车身后方侧形成的侧梁的封闭截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9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侧梁的封闭截面形成于比铰链柱靠近车身后方侧的车身结构中,在谋求更稳定的向车身后方侧的载荷分散方面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从车身前方侧输入至铰链柱的冲击载荷更稳定地向车身后方侧分散,以此有效抑制铰链柱以及前围板的后退,进而有效抑制车室的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4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