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车门的制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3811.0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78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斯蒂安·胡卡 | 申请(专利权)人: | HCS英泰克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C17/20 | 分类号: | E05C1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31273 | 代理人: | 刘民选 |
地址: | 德国伊瑟隆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车门 制动 系统 | ||
一种用来制动两个以可摆动的方式相互固定的元件(3、4)之间的摆动运动的制动系统(1),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元件(4)相连的制动杆(6);设置在所述第二元件(3)上的、具有壳体(10)的制动装置(7),该制动杆(6)通过所述壳体延伸,其中所述制动装置(7)具有驱动器和至少一个通过所述驱动器相对于所述制动杆(6)可移动的制动蹄元件(17);至少一个传感器(8);以及电子控制装置(9),其中所述驱动器是电动马达(31),其直接或间接以旋转的方式驱动操纵元件(23),其为了在所述制动蹄元件(17)和所述制动杆(6)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设置有操纵凸轮(2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制动两个以可摆动的方式相互固定的元件之间的摆动运动的制动系统,其包括:与第一元件相连的制动杆;设置在第二元件上的、具有壳体的制动装置,该制动杆通过该壳体延伸,其中该制动装置具有驱动器和至少一个通过该驱动器相对于制动杆可移动的制动蹄元件,该制动蹄元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并且能够在施加制动力的情况下与制动杆啮合;至少一个传感器;以及电子控制装置,用来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的信号来调节由所述至少一个制动蹄元件施加到制动杆上的制动力的大小。
背景技术
前述类型的制动系统在现有技术中以不同的构造方式在本技术领域已存在。在汽车制造工业中,它们首先用来将保持在汽车车架上的机动车车门无级地扣锁在不同的摆动位置中。因此,德国专利DE 10 2013 014 845 A1公开了一种具有固定在机动车车门上的制动装置的制动系统,该制动装置具有壳体,两个相对而置的制动蹄元件容纳在此壳体中。制动蹄元件在它们之间容纳着保持在汽车车架上的、通过壳体延伸的制动杆。在此,它们借助盘形弹簧在制动杆的方向上预紧,使得它们在制动杆上施加预先设定的制动力。这些制动蹄中至少一个固定在固定元件面向制动蹄的端侧上。固定元件的另一端侧面向制动装置的电磁体,其中在固定元件和电磁体之间调节预先设定的空气间隙。在电磁体的电激活状态下,该电磁体将该操纵元件和借助该操纵元件固定在其上的制动蹄克服盘形弹簧的力往后拉,使得降低或消除施加到制动杆上的制动力。作为传感器,优选应该用装在机动车车门中的加速度传感器,其用于探测机动车车门的摆动运动的实时加速度。由加速度传感器探测的加速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分得到的(integriert),随后将由此得出的加速值传输至电子控制装置,该电子控制装置如下设计,即一旦摆动速度接近或等于零,则该电子控制装置用来降低或消除电磁体的电流。相应地,一旦打开机动车车门的人使该开启运动停住,则会使摆动运动停止并且使机动车车门停下来。根据改进方案,在德国专利DE 10 2013 014845 A1中公开的电子控制装置也能够这样设计成“智能型的”,使得它们能够处理定义的异常的运动模式(例如由于风暴或类似情况引起的撞击运动,其与常规的和由人按意愿执行的开门运动不同),以避免事故。此外,其它数据(例如机动车或汽车车架的状态、位置和/或重力加速度)也会对所述控制产生影响。
德国专利DE 10 2013 014 845 A1描述的制动系统的缺点在于,电磁体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产生作用。相应地,施加到制动杆上的最大制动力只通过盘形弹簧的力来限定,并且不能通过电磁体增强。另一缺点在于,用来达到期望力度的电磁体必须具有大的自重和大的尺寸,但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此外,电磁体和操纵元件之间的空气间隙必须非常精确地调节,以便确保电磁体的全部功能。但这要求非常高的制造精度,会引起很高的成本。此外,小的空气间隙还易受存在于制动杆上的灰尘、油或水的侵蚀。另一缺点还在于,电磁体的位置通过制动蹄元件的运动方向预先设定,这使制动装置的结构在结构上很难与待提供的构造空间相匹配,因此设计自由度很受限制。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上述类型具有备选构造价格低廉的制动系统,其只需少量的构造空间并且能够灵活地与现有的构造空间相匹配,同时持久地确保了可靠的工作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HCS英泰克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HCS英泰克德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3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