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智能运载小车的防撞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4232.3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4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祥国;宋召卫;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09 | 分类号: | B60W30/09;B60W30/095;G05D1/02;G05D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杨晓莉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智能 运载 小车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1.一种用于智能运载小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装置设置在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小车厢体或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小车底座或所述小车厢体与所述小车底座的连接部位,所述防撞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智能运载小车运行前方的障碍物,防止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与所述障碍物相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包括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控制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运行状态,所述防撞装置与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连通并且将检测到的障碍物信息发送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控制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运行速度,从而防止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与所述障碍物相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避障检测装置,所述避障检测装置与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连接,用于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检测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距离发送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能够在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时控制所述智能运载小车减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障检测装置为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小车厢体的前侧壁上,并且所述距离传感器的探头露出所述小车厢体的前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装置还包括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与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避障检测装置失效时通过与障碍物接触并将接触信息发送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使得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能控制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紧急停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开关安装在所述小车厢体的前侧壁上,所述限位开关为活塞型限位开关,所述活塞型限位开关的柱塞露出所述小车厢体的前侧壁,并且所述柱塞的露出长度大于等于所述限位开关的行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小车厢体上的姿态控制架,所述姿态控制架能够检测所述小车厢体的水平程度并且能够在所述小车厢体的倾斜度超过预定阈值时使所述小车厢体恢复到水平姿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控制架包括横向于所述小车厢体设置的控制架主体、设置在所述控制架主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距离传感器和第一姿态控制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架主体的第二端的第二距离传感器和第二姿态控制器,
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和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都与所述智能运载小车上的车载智能运算单元连通,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小车厢体一侧相对于所述小车底座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小车厢体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小车底座的第二距离,当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间的差值超过预定阈值时,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姿态控制器和/或所述第二姿态控制器来调整所述小车厢体的姿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姿态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姿态控制器是伸缩缸体,在伸展状态下所述伸缩缸体的活塞杆能够抵靠到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小车底座的底部。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撞装置来操作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当所述智能运载小车运行且前方存在障碍物时,所述避障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障碍物的距离信息发送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当所述距离小于预定阈值时,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通过控制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的动力驱动装置来使所述智能运载小车减速直至停车,从而防止所述智能运载小车撞击所述障碍物;
当所述智能运载小车运行前方的障碍物被清除后,所述避障检测装置停止向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发送距离信息,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通过控制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使得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继续运行;
当所述避障检测装置失效时,所述限位开关通过与障碍物接触并将接触信息发送给所述车载智能运算单元来断开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电源,从而使所述智能运载小车紧急停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423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节能控制方法
- 下一篇:基于眼球追踪技术的防疲劳驾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