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3844.0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6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郝文斌;唐炜;吴君石;弭永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612 | 分类号: | H01M8/0612;C01B32/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83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大亚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燃料 碳燃料电池 高活性 制备 固体废弃物 活化 制备方法步骤 催化碳氧化 熔融碳酸盐 无定形结构 电流传导 粉碎混合 环境破坏 焦化装置 再生资源 中高温 碳素 无氧 浸润 放大 缺氧 消耗 环境保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富碳素的可再生生物质或/和固体废弃物先做粉碎混合处理,经干燥后,在无氧或者缺氧的条件下,投入中高温焦化装置中得到碳燃料。本发明的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步骤简单,碳燃料自身属无定形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直碳燃料电池工作工况下,更易浸润在熔融碳酸盐浴中;同时此碳燃料颗粒自身含有许多活化成分,既起到了活化催化碳氧化反应的作用,也起到了增强电流传导的作用;该制备方法容易操作,放大工程易实现;更为主要的是,所利用的碳源来自固体废弃物和可再生生物质,这对减少环境破坏与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保护都十分有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直碳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以碳为原料,直接将碳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不是应用传统的工艺:通过碳的燃烧将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汽轮机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带动发电机生成电能。因为不经历热能的转化,因此没有卡诺循环对效率上限的约束。理论上,直碳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能达到100%,这与现有的火力发电30%左右的效率相比,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提高。另外,由于煤炭是固体,氧化产物是CO2气体,直碳燃料电池的设计有利于两者的分离和CO2气体的回收,从而达到减排甚至零排放CO2温室气体的效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流行,燃料电池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研究的深入,燃料电池的种类也日趋广泛,发展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等多种类型。这些燃料电池多以气体和液体为燃料,与直碳燃料电池利用固体碳为燃料相比,在燃料的储存和输送上都存在较大劣势,因此直碳燃料电池成为燃料电池研究的热点。
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多为固体碳材料,其来源十分广泛,从传统化石矿产碳源(如煤炭),到废弃物焦化产物(如焦炭),再到可再生生物质碳化产物(如竹木碳纤维,秸秆木炭),都可以作为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
由于碳燃料是固体材料,所以直碳燃料电池的阳极氧化是固相-固相反应,一般认为这种类型的反应较为困难,主要是由于固体间接触的表面积有限,且传质较为困难;目前已有的改进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固体碳燃料置于熔融的碳酸盐中,以增大反应接触面积;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加入活化催化剂,如碱金属、碱土金属或过渡金属的离子等,这些离子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催化碳燃料的氧化反应,另一个是起到收集传导电流的作用。但是纯碳固体材料在碳酸盐中的浸润效果不是很好,增大接触面积有限,而人工加入金属离子在放大生产中也不可取。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能够减少污染,减排环保:一方面通过利用固体废弃物制造碳燃料减轻了垃圾处理的负担,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将可再生生物质焦化成碳燃料,碳燃料发电产生二氧化碳,新生的生物质吸收二氧化碳,实现了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良性循环,总体上有效地降低了碳排放,十分符合环保理念。
本发明的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富碳素的可再生生物质或/和固体废弃物先做粉碎混合处理,经干燥后,在无氧或者缺氧的条件下,投入中高温焦化装置中得到碳燃料。
本发明的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所述可再生生物质为秸秆或木纤维;所述固体废弃物为废纸、废旧塑料、弃置包装纸或建筑装潢材料。
本发明的高活性直碳燃料电池的碳燃料制备方法,所述富碳素的可再生生物质或/和固体废弃物在粉碎时粒径为0.1-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8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