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物料飞达及其上料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4077.0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2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振富 |
主分类号: | H05K3/30 | 分类号: | H05K3/30;H05K1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张学群;郭爱青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料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双物料飞达的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物料飞达包括可单独进行上料作业的前供料机构(1)、后供料机构(2);前供料机构(1)顶面的前取料中心(14)、后供料机构(2)顶面的后取料中心(24)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通过前后取料中心的连线平行X方向;所述X方向是指贴片机的前后两个吸嘴在前、后取料中心吸取物料时两个吸嘴中心连线的方向;
前、后供料机构相向地将贴片物料供至各自的取料中心供对应设置的贴装头吸取,前、后废带自前、后供料机构之间的废带通道(4)送出。
2.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上料方法的一种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依次贴合设置在安装板(5)同一侧壁上的前供料机构(1)、后供料机构(2);前供料机构(1)顶面的前取料中心(14)、后供料机构(2)顶面的后取料中心(2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料过程中,通过前后取料中心的连线平行X方向;
可单独进行供料作业的前、后供料机构上分别设有可相向地将料带内贴片物料供至各自的取料中心的前上料通道(12)、后上料通道(22),前、后供料机构之间形成可供前、后废带同时送出的废带通道(4);每个供料机构的顶面上设有压料盖,压料盖与对应的供料机构顶面之间形成可容料带运送至各自的取料中心的水平间隙,压料盖对应取料中心的位置开有可供贴装头吸取贴片物料的取料窗口,压料盖近废带通道(4)的一端设有可供废带流入废带通道(4)的废带出口端,前、后供料机构的前、后废带出口端相向地设置,分布于废带通道(4)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供料机构(1)的后端延伸至后供料机构(2)前端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供料机构(1)、后供料机构(2)为分体结构,前、后供料机构可单独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板(5)上,前、后供料机构与安装板(5)之间的距离可分别单独调整,前、后供料机构之间的安装间隙形成可供前、后废带同时送出的废带通道(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前、后供料机构上分别开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孔(51),安装板(5)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5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52),可调螺栓通过对应的第一安装孔(51)、第二安装孔(52)将前供料机构(1)、后供料机构(2)位置可调整地连接在安装板(5)上。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供料机构(1)的顶面上设有前压料盖(11),所述前压料盖(11)的前废带出口端(111)为确保前废带向下进入废带通道(4)中的向下的弧形;所述后供料机构(2)的顶面上设有后压料盖(21),所述后压料盖(21)的后废带出口端(211)为确保后废带向下进入废带通道(4)中的向下的弧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前、后废带出口端的弧度为30~70度。
8.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料通道(12)为自前供料机构(1)的后部底面向前向上延伸至前供料机构(1)顶面、可使前料带供出的曲线形。
9.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物料飞达还设有可将双物料飞达准确定位在飞达座(8)上的固定结构(3),所述固定结构(3)连接在前供料机构(1)上,包括沿X方向水平连接在前供料机构(1)底部、纵截面为倒“T”形的导轨(31)以及连杆机构(32),可反复地卡入、退出飞达座(8)上适配设置的限位槽(81)的连杆机构(32)设置在导轨(31)的正后方;
前供料机构(1)的侧面自底面向上凹陷形成连杆机构槽(15),所述连杆机构槽(15)的前端与导轨(31)的后端相接,可在Z方向转动的连杆机构(32)竖向、适配地安装在连杆机构槽(15)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物料飞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32)包括第一连杆(321)、第二连杆(322)以及使第一连杆(321)、第二连杆(322)铰接的铰接件(323);
所述铰接件(323)为长条形的片状,初始状态下前高后低的设置;
所述第一连杆(321)为旋转90度放置的反“Z”字形,包括水平段(3211),水平段(3211)的后端向上设有第二竖直段(3213),第二竖直段(3213)的上部转轴连接在连杆机构槽(15)中,连接处为第一连接点(3214);水平段(3211)的前端向下设有可适配地卡入、退出飞达座(8)的限位槽(81)的第一竖直段(3212);初始状态下,第一竖直段(3212)呈下端在前、上端在后的倾斜状;铰接件(323)的下端与水平段(3211)的后端转轴连接,连接处为第二连接点(3231);
所述第二连杆(322)为前高后低的内弯件,转轴连接在连杆机构槽(15)中,为第四连接点(3224),X方向上,第四连接点(3224)位于第一连接点(3214)的后方;第二连杆(322)包括弯段(3221)、自弯段(3221)的尾部顺势延伸的水平段(3222),水平段(3222)的后端还设有尾部向下折弯的折弯件(3223);弯段(3221)的底边挖有在第一竖直段(3212)卡入限位槽(81)时可容纳第二连接点(3231)的缺口(3215),弯段(3221)的前端与铰接件(323)的上端转轴连接,为第三连接点(3232);
所述折弯件(3223)到第四连接点(3224)的距离大于第三连接点(3232)到第四连接点(3224)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振富,未经陈振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407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