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V2V充放电系统的保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4832.7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1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姜靖;赵丹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盛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8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主控单元 充放电系统 操作控制台 直流输入 充电车 导引 电车 充电 直流输入接口 直流电 上位机通信 充电系统 网络控制 电动车 充电桩 电连接 放电线 火灾 输出 通信 安全 | ||
一种基于V2V充放电系统的保护方法,属于充电桩领域,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避免当充电车给充电车充电时,当放电车电流大于放电线承受的范围导致车保护以及引起火灾;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操作控制台、与上位机通信、接受网络控制的系统主控单元、与系统主控单元电连接的直流输入控制单元;直流输入控制单元实现直流输入接口导引、系统主控单元用于实现直流电输出导引;操作控制台与系统主控单元通信。有益效果,通过所述基于V2V充放电系统的保护方法的保护,可以做到放电车安全的通过充电系统给电动车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应用以及电动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给车充电的基于V2V充放电系统的保护方法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车作为新能源的杰出代表,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正在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
电动车的充电有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方式,两者在电流、电压等技术参数上都有较大差异。所以目前市场上就存在对应的两种充电设备,“慢充”--交流充电桩,“快充”--直流充电桩。为了给电动车充电,就需要在小区域范围内(城市核心区域,居民小区,充电站等)面对快充市场,输入必须增加动力线,有些地方还需要考虑变压器增容问题,大大阻碍了快充充电桩的发展,另外针对车厂测试方面,车辆的电池循环测试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市面出现了移动快充充电车以及直流跟直流充电系统。为了更好的结合普通快充充电,充电桩设计成可以选择移动充电车的给电动车充电,或者是直流电直接给电动车充电的模式,通过控制装置根据用户使用不同的充电方式控制对应的充电单元进行充电。
其中移动快充充电车在给汽车充电时,由于充电车的电池放电,假如是恒功率放电的话,会导致放电车的电流逐步变大,电池电压是不断降低的,当放电车的电流大于放电线承受的范围会导致车保护以及引起火灾,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V2V系列充电系统,是将整流、充电管理和充电枪集成为一体的充放电系统,可以接入交流输入,作为通用的充电桩使用,也可以作为直流输入,用作车辆的放电测试。
充电桩通过人机界面设置充电模式:选择充电车给充电车充电模式,为避免当放电车电流大于放电线承受的范围导致车保护以及引起火灾,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V2V充放电系统的保护方法,包括:操作控制台、与上位机通信、接受网络控制的系统主控单元、与系统主控单元电连接的直流输入控制单元;特征是,直流输入控制单元实现直流输入接口导引、系统主控单元用于实现直流电输出导引;操作控制台与系统主控单元通信。
进一步的,在充电开始之前,在操作控制台上有设置端,所述设置端可以设置最大输出电流,所述最大输出电流为放电车放电最大电流目标值;
具体的,系统主控单元通过实时检测放电车的电池电压,算出输出的实时功率:计算公式如下:W(充电输出实时功率)=U(放电车电池电压)XI(放电车设置的最大电流)Xη(转换系数)。
具体的,系统主控单元识别实时功率是否大于充电功率,如果实时功率大于充电功率,以输出最大充电功率和检测放电车的实际电池电压,计算出放电电流,然后通过总线发送给充电模块,控制充电模块电流输出。
具体的,系统主控单元识别实时功率是否大于充电功率,如果实时功率小于充电功率,以输入最大充电功率和检测放电车的实际电池电压,计算出放电电流,然后通过总线发送给充电模块,控制充电模块电流输出,达到减小电流目的。
有益效果是能保护放电车的电池以及放电线能过的最大电流。
进一步的,包括放电车,放电车上有BMS,放电车通过BMS向系统主控单元发送车辆电池电量,电压,电流信息;并且BMS接收系统主控单元发来的提示信息和放电命令。
进一步的,包括与系统主控单元通信的智能电表、绝缘检测模块、刷卡模块、充电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盛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华盛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48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