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源漏电极过孔刻蚀工艺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9475.5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4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喻志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1/336 | 分类号: | H01L21/336;H01L29/417;H01L21/3213;H01L29/78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电 刻蚀 工艺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加工制造领域,公开一种源漏电极及其过孔刻蚀工艺,工艺为:在Poly表面ILD孔位置正下方首先形成Mo金属图案,实现先干刻ILD层、GI层非金属薄膜,再湿刻去除Poly表面的Mo金属层,完成ILD孔刻蚀,最终Sputter形成源漏电极。由于湿刻方法具有高选择比的优点,Poly表面未受到原有工艺中干刻所造成的破坏,同时ILD孔径略小于Mo技术图案,S/D电极在Poly表面层接触面积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S/D电极与Poly接触电阻能够明显减小,能够实现高PPI产品中形成的S/D电极和Poly接触电阻大幅度减小,避免高PPI产品中TFT由于线宽减小搭接电阻过大造成的电学性能下降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源漏电极过孔刻蚀工艺及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半导体加工,特别是平板显示的驱动装置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阵列中,刻蚀工艺是完成导线连接的首选工艺技术,在整个TFT生产流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刻蚀工艺,绝缘层两端的电极薄膜的得以导通,完成其电学功能。在现有TFT制造的刻蚀工艺中,通过过孔刻蚀工艺完成导电薄膜相连,采用的刻蚀方法为干法刻蚀或湿法刻蚀。干法刻蚀能够实现很高的分辨率,形成细小线条;湿法刻蚀工艺简单,刻蚀选择比高。两种刻蚀方法相互结合,广泛应用于TFT阵列制造中。
目前,TFT制造工艺中,对于ILD孔刻蚀工艺,由于干法刻蚀对硅化物与Poly选择比不高,在控制干法刻蚀时,很难保证刻蚀完成后刚好实现ILD层和GI层完整刻蚀,Poly未受到干刻影响,实际的结果往往是Poly被刻蚀一部分,造成Poly表面被破坏或是GI层未完全刻蚀,S/D电极与Poly未相连。Poly表面被破坏会产生大量缺陷态使得S/D电极与Poly的搭接电阻过大而S/D与Poly未相连则直接造成断线不良。所以在很难控制干刻水平的情况下,为避免造成以上两种情况,目前的ILD孔刻蚀工艺采用的方法为完全过刻蚀Poly,工艺流程如图1A-图1C所示。
完全过刻蚀形成S/D电极侧面接触Poly,形成的接触电阻相比于原有工艺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小。但是,由于分辨率的不断提高,Poly线宽不断缩小,最终导致Poly无法包围ILD刻蚀孔,S/D电极搭接Poly的长度由以前的一周变成一部分,面积不再是完整的表面积,如图2A所示:
图2A中原有产品中ILD孔位于Poly内侧,四周的Poly与S/D接触形成搭接电阻,但对于高PPI TFT,Poly尺寸减小,无法使ILD孔四周的Poly相连,如图2B中由于ILD孔左右两侧的Poly发生断裂,即便ILD孔上方位置有Poly存在,实际上S/D电极与Poly的有效搭接面积仅为ILD孔下方部分位置(图中红圈位置),接触面积大幅减小,因此S/D电极与Poly接触电阻进一步加大,严重影响TFT电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加工制造领域,公开了一种源漏电极过孔刻蚀工艺改善方案,包括:通过在Poly表面ILD孔位置正下方首先形成Mo金属图案,实现先干刻ILD层、GI层非金属薄膜,再湿刻去除Poly表面的Mo金属层。由于湿刻方法具有高选择比的优点,Poly表面未收到原有工艺中干刻所造成的破坏,同时ILD孔径略小于Mo技术图案,S/D电极在Poly表面层接触面积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S/D电极与Poly接触电阻能够明显减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源漏电极过孔刻蚀工艺改善方案,包括:
在Poly表面镀一层薄金属层,在固定位置形成金属层图案;
在此基础上完成GI层、Gate电极、ILD层的淀积;
采用二次刻蚀的方法完成ILD孔刻蚀,Sputter形成S/D电极。
优选地,所述金属层图案,其固定位置为ILD刻蚀孔位置,略大于刻蚀孔范围,形成金属薄层图案处理方法具体包括:
进行曝光显影、以及干法刻蚀形成固定图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94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