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珩磨方法以及具有C形横截面的内凸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2777.3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95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拓郎;佐藤史步;武田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4B33/00 | 分类号: | B24B33/00;B24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以及 具有 横截面 凸轮 | ||
本发明涉及珩磨方法以及具有C形横截面的内凸轮。该珩磨方法能够对形成有不连续部分的弓形形状的周向内表面进行高精度研磨。内凸轮具有基本C形横截面,通过所述珩磨方法对其周向内表面进行高精度研磨。该珩磨方法包括固定步骤和研磨步骤。将多个内凸轮(10)堆叠,并且对其弓形形状的周向内表面进行研磨,其中在内凸轮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设置有开口。在固定步骤中,将所述多个内凸轮(10)的相对位置固定成使得作用于布置在堆叠方向上的两个端侧的内凸轮(10)的合力与作用于布置在堆叠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内凸轮(10)的合力在所述堆叠方向的中心位置处互相彼此相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珩磨方法,通过该珩磨方法对弓形周向内表面进行研磨,在该弓形周向内表面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设置有不连续部分。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具有基本C形横截面的内凸轮,所述内凸轮的周向内表面受到上述珩磨方法的研磨。
背景技术
在对筒状工件的周向内滑动表面进行精加工的情况下,从方便大规模生产以及实现优异润滑性能的角度来看,优选采用珩磨工艺。用于进行珩磨的珩磨头基本以柱体形式成形,并且在其周向方向上间隔地附装有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杆状磨石。珩磨头被插入工件的内部中,从而使得磨石的延伸方向沿着轴向中心定位,并且在磨石旋转的同时,通过使这些磨石与工件接触并向工件的周向内表面施加适当的表面压力而进行研磨。
在这种珩磨工艺中,在凹槽或开口等形成为在工件的周向内表面上沿着轴向中心延伸的情况下,或者换言之,在工件的周向内表面弓形地成形为在工件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设置有不连续部分的情况下,出现了难以令人满意地进行研磨的担心。更具体地说,如果形成不连续部分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磨石的宽度,则在研磨过程中磨石将进入不连续部分内。结果,由于在工件的轴线和珩磨头的旋转中心之间发生偏差,可以认为将变得难以均匀地研磨工件的周向内表面,因而导致加工精度降低。
因而,根据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58-155167,当利用宽度比凹槽的宽度窄的磨石对其中形成有所述凹槽的工件的周向内表面进行珩磨时,已经提出了用于抑制加工精度降低的如下方法。更具体地说,将多个工件堆叠并保持成使得凹槽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并且通过使磨石与多个工件的周向内表面进行接触而对多个工件同时进行珩磨。根据该方法,总体上防止了磨石进入凹槽内,并且抑制了工件的轴向中心和珩磨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偏差。
发明内容
然而,对于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58-155167中公开的方法(其中堆叠工件的凹槽的周向位置分别彼此不同),当执行珩磨时,通过使磨石与工件的周向内表面反复地接触或脱离接触而间歇地进行研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工载荷连续地波动,最终变得难于以高精度研磨工件的周向内表面。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珩磨方法,该珩磨方法能够对形成有不连续部分的弓形形状的周向内表面进行高精度的研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基本C形横截面的内凸轮,该内凸轮的周向内表面受到通过所述珩磨方法进行的高精度的研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珩磨方法,该珩磨方法用于研磨包括弓形形状的周向内表面的工件的周向内表面,在所述弓形形状的周向内表面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设置有不连续部分,所述珩磨方法包括:固定步骤,该固定步骤将多个所述工件堆叠并固定多个所述工件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研磨步骤,该研磨步骤通过使沿着所述周向方向间隔地安装有多个磨石的珩磨头旋转而研磨多个所述工件的周向内表面,所述磨石沿着形成在堆叠的所述工件内的中空轴向中心延伸。所述轴向中心介于所述不连续部分与所述周向内表面的与所述不连续部分对置的部分之间,关于在所述研磨步骤中在正交于所述轴向中心的方向上施加至每个所述工件的加工载荷,并且相对于所述周向内表面的与所述不连续部分对置的所述部分来说,在所述固定步骤中,将多个所述工件的相对位置固定成使得作用于布置在堆叠方向上的两个端侧的工件的合力与作用于布置在所述堆叠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工件的合力在所述堆叠方向的中心位置处互相彼此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27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