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中静止车辆选择性动态工作的节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5521.X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6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孙罡;喻明月;廖丹;孙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B60R16/02;B60R16/03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静止 车辆 选择性 动态 工作 节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联网中静止车辆选择性动态工作的节能方法,通过将停放车辆加入车联网和对行驶车辆进行簇划分,利用簇的划分情况及停放车辆,挑选出需要动态工作的停放车辆,再通过设置车辆的能耗限制,进一步来优化停放车辆的耗能与性能间的工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改善大量车辆涌入车联网带来的问题,提升了车联网最优服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联网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车联网中静止车辆选择性动态工作的节能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车联网高速发展,无论是安全或是保护隐私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但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涌入车联网,这些数目庞大的车辆无疑增加了车联网中网络和资源的压力,给原本就负载过大的车联网造成进一步的问题。根据以上情况,现如今车联网领域内许多学者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提高车联网内资源的利用率。
在近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想法,譬如其中研究最深入的——将路边停放的车辆资源利用起来。他们所提出的应用方向有:众所周知RSU是车联网的重要组成,肩负着分配容量,中继广播,中心协同的任务,但却存在这安装维护成本太高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按照一定标准选择停放着的车辆作为RSU,分担路边固定RSU的工作;有学者注意到车联网中最大的通信问题就是车辆之间低质量的连接,经常造成车联网中流量分布不均匀,便提出让停放的车辆加入车联网,他们有着天生的道路节点的特性,比如数量多,停放时间长,分布广泛等优点,可以让他们作为静态的主干服务设施,去改进连接问题;也有学者提出停放的车辆作为网络的接入点,使得其他车辆能更加方便的加入网络,从而扩大了网络的范围;也有学者提出利用停放车辆去进行消息的分发,即只要从停放车辆旁边路过的车辆就能够很容易且立即接收到信息,从而降低了移动车辆的下载时延,改善了用户体验,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大量停放无人利用的停靠车辆资源……诸如以上的应用研究还有很多,毫无疑问,他们都极大的改善了车联网内资源的利用率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就是将停放的空闲车辆充分利用起来。
随着利用停放车辆的想法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就建立在利用这些停放车辆之上,极大的改善了车联网内资源匮乏等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车辆在停放后,无法继续向蓄电池充电,车子电量就处于一个有限的范围,如果一直使用这些电量去迫使设备工作,那么势必会造成电量急剧下降,甚至会影响车主的再次打火启动,这也正是利用停放车辆所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当前的现有技术中,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车辆停放后的能量和提供相关应用的能耗,发现车辆剩余电量可以保证提供服务长达十几天,所以此技术让停放车辆一直持续的工作,不采用任何节能办法,直至电量耗尽,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上述方法适应性差,未充分考虑不同车辆储电情况及不同应用耗电情况,不适用于所有车辆提供多种应用服务;其次,该方法没有采取任何节能方式,会造成停放车辆的能量浪费,也没有结合现实需求,工作方式太过单一;最后此方法没有设置一个最低限制,如果电量全部耗尽,则车辆无法再次启动。
有的学者提出让停放车辆间接性工作的方法,通过设置一个固定的占空比,让车辆在周期内固定的工作和休息,相比起一直持续工作,能大大的减小能耗。
但该方法让所有车辆都处于间接性工作的状态中,为充分考虑到当停放车辆数量很大或者服务需求小的时候能让一部分车辆停止以节能;其次,所有的停放车辆工作与休息的占空比相同,极易造成服务需求大时工作时长太短无法满足需求,而服务需求小时工作时长太长而造成能量的浪费;最后,此方法还是没有设置一个最低限制,如果电量全部耗尽,则车辆无法再次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联网中静止车辆选择性动态工作的节能方法,将停放车辆加入车联网,通过车联网来优化停放车辆耗能与性能间的工作,大大提升资源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车联网中静止车辆选择性动态工作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55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