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D建模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4218.3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0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胡治国;李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55 | 分类号: | G06T7/55;G06T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翼盛智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0 | 代理人: | 黄威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模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3D建模方法和装置。该3D构建方法通过第一摄像头进行旋转获取目标对象的全景色彩图像,确定全景色彩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目标对象上的第一区域,并记录第一摄像头在拍摄第一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一旋转角度;通过第二摄像头进行旋转以获取目标对象的全景深度图像,确定全景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目标对象上的第二区域,并记录第二摄像头在拍摄第二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二旋转角度;根据全景色彩图像、第一旋转角度,以及全景深度图像、第二旋转角度,构建目标对象的3D模型图像。该方案实现简单,能有效地构建出目标对象的三维轮廓,并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实用性较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建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3D(three-dimennsional,即三维图形)建模,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三维制作软件在虚拟三维空间构建出具有三维数据的模型。
相关技术中,3D建模的原理,是根据左右眼视觉角度的不同,将左眼获取的图像与右眼获取的图像进行合成,以构建3D图像。然而以这种方式构建的3D图像仅是某一视角所见图像,而无法预见目标对象的整体轮廓。即便获取多个视角的3D图像进行融合,也会由于无法精确拼接面,导致最终模型存在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3D建模方法和装置,可以有效地构建出目标对象的三维轮廓,提高模型的精确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3D建模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摄像头进行旋转以获取目标对象的全景色彩图像,确定所述全景色彩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所述目标对象上的第一区域,并记录所述第一摄像头在拍摄所述第一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一旋转角度;
通过第二摄像头进行旋转以获取所述目标对象的全景深度图像,确定所述全景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所述目标对象上的第二区域,并记录所述第二摄像头在拍摄所述第二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二旋转角度;
根据所述全景色彩图像、第一旋转角度,以及全景深度图像、第二旋转角度,构建所述目标对象的3D模型图像。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3D建模装置,包括:
色彩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摄像头进行旋转以获取目标对象的全景色彩图像,确定所述全景色彩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所述目标对象上的第一区域,并记录所述第一摄像头在拍摄所述第一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一旋转角度;
深度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第二摄像头进行旋转以获取所述目标对象的全景深度图像,确定所述全景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所述目标对象上的第二区域,并记录所述第二摄像头在拍摄所述第二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二旋转角度;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全景色彩图像、第一旋转角度,以及全景深度图像、第二旋转角度,构建所述目标对象的3D模型图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3D建模方法,通过第一摄像头进行旋转获取目标对象的全景色彩图像,确定全景色彩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所述目标对象上的第一区域,并记录第一摄像头在拍摄第一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一旋转角度;通过第二摄像头进行旋转以获取所述目标对象的全景深度图像,确定所述全景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在目标对象上的第二区域,并记录第二摄像头在拍摄第二区域时旋转形成的第二旋转角度;根据全景色彩图像、第一旋转角度,以及全景深度图像、第二旋转角度,构建目标对象的3D模型图像。该方案将全景色彩图像和全景深度图像按拍摄时的旋转角度构建3D图像,实现简单,能有效地构建出目标对象的三维轮廓,并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42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