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设计方法及其产品、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1211.6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8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邹敏佳;高发雄;刘文松;杜方孟;聂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24 | 分类号: | B61F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用抗侧滚扭杆 设计 方法 及其 产品 成型 | ||
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设计方法,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包括扭杆组件和装在扭杆组件上的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扭杆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的部位设计为锥销结构,将连杆组件与扭杆组件连接的部位设计为与锥销结构相对应的锥孔结构,所述的锥销结构与锥孔结构过盈配合并通过锁固组件将锥孔结构锁紧在锥销结构上。本发明使扭杆组件的形成工艺更简单,扭杆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部位的外形轮廓更小、结构更紧凑,抗侧滚扭杆的重量更轻。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设计方法及其产品,属于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制造领域,本发明还涉及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抗侧滚扭杆系统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安装在转向架及车体上,是影响车辆的侧滚行为的悬挂装置。包括扭杆组件、垂向连杆、支撑座、支撑轴衬和连接关节等零件。 扭杆组件是抗侧滚扭杆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扭杆轴与扭转臂装配结构的直扭杆以及整体式弯扭杆。
弯扭杆由于其结构灵活,重量轻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适合低地板车等对转向架空间要求较高的车辆。现有的带整体式弯扭杆的扭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整体式弯扭杆100、垂向连杆组件200、支撑座组件300及其他联接部件,其中整体弯扭杆多采用端部镦粗工艺,便于精加工出端部锥孔,连杆组件中的下节点多采用锥销结构的金属关节,二者通过螺母紧固联接。但是整体弯扭杆的镦粗并精加工形成锥孔的工序无疑增加了弯扭杆的成型难度和成型成本,且连杆下节点通常采用进口金属关节,价格昂贵,造成整套弯扭杆系统成本偏高。再者,镦粗后的扭杆端部以及锥销金属关节由于其外形轮廓较大,易造成与转向架其他部件干涉和超车辆限界的风险。
CN 205801119 U,公开了一种整体式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组成,包括弯扭杆轴、安装座、垂向连杆、橡胶球铰和连杆连接座;所述弯扭杆轴和垂向连杆通过连杆连接座相连接;连杆连接座内设有减震橡胶,连杆连接座通过减震橡胶套装在弯扭杆轴端部,连杆连接座上设有螺杆一,垂向连杆两端均设有内螺纹,垂向连杆的一端连接螺杆一、另一端连接橡胶球铰 。此专利中垂直连杆与弯扭杆轴通过连杆连接座连接,虽然无需对弯扭杆的端部进行镦粗并精加工形成锥孔,但连杆连接座的外形轮廓也较大,无法解决扭杆端部与转向架其它部件易干涉及超车辆限界的问题,且通过车杆连接座连接扭杆轴和连杆其扭转灵活性不如关节连接。
CN 106314470 A,公开了一种带锥度抗侧滚弯扭杆及其设计制造方法。带锥度抗侧滚弯扭杆包括中间段、折弯段、位于中间段和折弯段之间的锥度段;所述锥度段的直径由邻近折弯段的一端向邻近中间段的一端逐渐减小。带锥度抗侧滚弯扭杆的设计制造方法,包括下料、粗加工、双头折弯、热处理、两头精加工和抛光;在等直径圆钢棒折弯前,按照预先设计确定好的数值,在圆钢棒上加工出锥度段。此方案主要对弯扭杆中弯拆段与中间段之间的部分进行了结构改时,并没有对弯扭杆中弯拆段与连杆组件连接的部位进行改进,无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弯扭杆与连杆组件的连接部位成型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因此,设计一种结构更为紧凑、重量更轻、成型更简单的抗侧滚扭杆系统,使其满足低地板车等对转向架空间要求较高的车辆的安装及承载要求,是本发明的研发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设计方法及其产品,使扭杆组件的形成工艺更简单,扭杆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部位的外形轮廓更小、结构更紧凑,抗侧滚扭杆的重量更轻。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成型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的设计方法,轨道车辆用抗侧滚扭杆包括扭杆组件和装在扭杆组件上的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扭杆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的部位设计为锥销结构,将连杆组件与扭杆组件连接的部位设计为与锥销结构相对应的锥孔结构,所述的锥销结构与锥孔结构过盈配合并通过锁固组件将锥孔结构锁紧在锥销结构上。
优选的,所述的锥销结构的锥度为1/5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12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