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脂溶性药物的自组装多脉冲释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3163.5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0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倪恨美;时凯;吴敏;周金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2 | 分类号: | A61K47/62;A61K31/575;A61K31/573;A61K31/337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脂溶性 药物 组装 脉冲 释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脂溶性药物的自组装多脉冲释放方法,首先制备包载脂溶性药物的纳米胶囊,然后将所述纳米胶囊与成胶的介质材料均匀混合;然后在纳米胶囊和介质材料的混合介质中,构建Liesegang环图案,生成周期性的沉淀晶体。本发明运用范围广,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能和在介质体系中的固定性能,有很好控释作用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涉及一种脂溶性药物的自组装多脉冲释放方法。
背景技术
药物缓释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缓释药物是通过适当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达到延长药物作用 比如,控释制剂是通过控释衣膜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的一种剂型,使血药浓度恒定,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
高分子材料被广泛的用于药物缓释的领域中,药物缓释材料是指能够延缓药物释放,持续释药8小时以上的一类高分子材料。是目前药剂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一些用于药物缓释的高分子材料包括有:蛋白质、多糖、淀粉等作为药物制剂中的黏合剂、助悬剂、乳化剂。根据材料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天然的高分子缓释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两大类。而对于合成高分子缓释材料,按其生物降解性能的不同,又可分为生物降解型和非生物降解型两类。明胶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降解的性能,是一种无毒、无免疫原性的药物缓释载体。
脉冲药物释放系统是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供药模式。时辰药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内的血压,血糖等存在昼夜节律性,一些疾病的发作也有一定的昼夜节律性。因此,通过一次性服药,根据病理节律释放是一种兼顾保持病人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理想途径。国外的研究者Kikuchi A 等利用水凝胶负载激素类药物制备了脉冲释放特点的药物释放装置。2014年倪恨美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利用Liesegang环的阻隔作用制备一种自组装多脉冲释药装置的方法(专利号为ZL 2014 1 0056248.X,ZL 2014 1 0056355.2),并以水溶性药物,如维生素C,阿霉素和利福平为模型药物,进行了脉冲释放的尝试。但是由于晶体沉淀之间存在孔隙,而且胶体介质对药物的固定效果也不佳,因此,水溶性药物容易泄露,并且在实践中很多药物都是非水溶性的或脂溶性的。因此本发明在其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脂溶性药物脉冲释放的改进。以纳米胶囊包载的方式将药物分散到成胶介质中,不仅扩展了该装置的载药多样性,而且很好地解决了脂溶性药物与介质之间的结合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一种运用范围广,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能和在介质体系中的固定性能,有很好控释作用的脂溶性药物的自组装多脉冲释放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脂溶性药物的自组装多脉冲释放方法,首先制备包载脂溶性药物的纳米胶囊,然后将所述纳米胶囊与成胶的介质材料均匀混合;然后在纳米胶囊和介质材料的混合介质中,构建Liesegang环图案,生成周期性的沉淀晶体。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周期性的沉淀晶体按照如下方式生成:将内电解质溶液与混合介质混合后注入容器中,待混合介质凝固后,将外电解质溶液加入到混合介质的表面,随着外电解液不断的向介质中扩散,在混合介质中生成周期性分布的沉淀晶体。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所述内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钙溶液,所述外电解质溶液为磷酸氢二钠溶液。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所述纳米胶囊的外包裹层由表面活性剂构成,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和脂溶性的药物形成稳定的纳米胶囊。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所述包载脂溶性药物的纳米胶囊能吸附到介质材料上,纳米胶囊溶液与介质材料的体积比范围为0.1~0.5。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所述介质材料为无机材料、可降解有机材料或生物相容性有机材料。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所述无机材料为海藻土;所述可降解有机材料为明胶、琼胶、卡拉胶或壳聚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31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