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塑性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0901.4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6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辉;金培鹏;朱云鹏;唐彬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3/00 | 分类号: | C22C23/00;C22C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10000 青***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镁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镁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强塑性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导热导电性能好、阻尼减振、电磁屏蔽、易于加工成型、废料容易回收等优点,在汽车、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称为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
目前,镁合金已开发了Mg-Al、Mg-Zn、Mg-RE、Mg-Mn多种系列,为了进一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韧塑性和抗腐蚀性能,常采用添加合金化元素或稀土元素来生成增强相或者细化晶粒,从而提高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国内外广泛开展提高镁合金材料强度和塑性的工作,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和企业分别研制出了一些高强度的稀土镁合金。然而由于稀土元素较多导致了材料的成本较高,竞争力差。
既能够保证高强度和高塑性,又可控制低成本的镁合金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强塑性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镁合金,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优异的塑性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强塑性镁合金,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的锡和余量的镁。
优选的,还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2%的铅组分。
优选的,还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1.5%的锆组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强塑性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镁原料和锡原料混合,得到混合物;
(2)调节所述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的温度至680℃后除杂;
(3)搅拌所述步骤(2)除杂的混合物后静置冷却,得到所述强塑性镁合金。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混合时的原料还包括铅原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混合时的原料还包括锆原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搅拌的时间为5~10min,所述搅拌的转速为50~100r/min。
优选的,所述镁原料以镁液的形式提供,所述镁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镁锭在保护气氛下自300℃升温至600℃后保温10~20min,得到镁液。
优选的,所述保护气氛由包括SF6和N2的混合气体提供,所述SF6和N2的体积比为1∶100。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冷却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静置后的混合物降温至660~670℃后浇注于温度为300℃的模具中冷却至室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塑性镁合金,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的锡和余量的镁。本发明采用在镁基体中加入锡元素,同时严格限定Sn含量为镁基体质量的3%,以此得到的镁合金组织中具有鱼骨状的共晶组织(α-Mg+Mg2Sn)、杆状的离异共晶组织Mg2Sn和球形颗粒状的第二相Mg2Sn,发生第二相强化,提高强度的同时塑性得到相应提高。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得到的镁合金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123.15MPa和9.8%。
进一步的,在Mg-3Sn合金中添加Pb元素,并限定铅的含量为镁基体质量的2%,Pb元素的引入,进一步影响合金中Mg2Sn相的析出及其形貌,Pb以固溶的形式融入到镁合金中,在凝固过程中,Sn和Pb集聚在液-固相接触处的靠近固相一侧,使得液-固界面处Sn的浓度变低,进而使得Mg2Sn相的析出和长大减缓,从而细化了晶界处的Mg2Sn相,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
进一步的,通过加入与Sn位于同一主族的且熔点低、与Mg可固溶的元素Pb以及具有良好晶粒细化效果的元素Zr,实现对镁合金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提高;镁基体质量的1.5%的Zr加入Mg-3Sn-2Pb合金中,使得合金中的Mg2Sn相沿晶界呈网状析出,显著提高镁合金合金的抗拉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塑性镁合金,包括质量百分含量为3%的锡和余量的镁。
本发明采用在镁基体中加入锡元素,同时严格限定Sn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以此得到的镁合金组织中具有鱼骨状的共晶组织(α-Mg+Mg2Sn)、杆状的离异共晶组织Mg2Sn和球形颗粒状的第二相Mg2Sn,发生第二相强化,提高强度的同时塑性得到相应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大学,未经青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09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