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节能船舶卸油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90962.0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8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海东造船厂 |
主分类号: | B65G67/60 | 分类号: | B65G67/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节能 船舶 油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节能船舶,特别涉及智能节能船舶卸油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在卸油过程中的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船舶主机输出轴上连接的卸油泵只有一台,船舶主机通过齿轮箱连接卸油泵,在同一时间,只能装卸一种型号或一个种类的油品。
通常在同一艘船上装载仅型号不同的同种油品,且常用卸油泵进行卸油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在供油作业时,一旦运转中的主卸油泵故障,则无法进行卸油工作,从而致使供油作业中断,对供受双方都造成损失。鉴于上述原因,迫切需要对上述船舶液货装卸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智能可控进行的主卸油泵和副卸油泵之间切换的智能节能船舶卸油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智能节能船舶卸油机构,包括船舶主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输出轴的变速齿轮箱,所述变速齿轮箱具有两个传动轴且分别连接主卸油泵和副卸油泵,主卸油泵通过第一离合机构连接第一传动轴,副卸油泵通过第二离合机构连接第二传动轴,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分别受控于第一电磁阀电路和第二电磁阀电路,所述第一电磁阀电路连接有第一控制按钮,第二电磁阀电路连接有第二控制按钮。
通过上述设置,船舶主机的输出轴通过变速齿轮箱变速之后,由第一传动轴通过第一离合机构驱动主卸油泵,由第二传动轴通过第二离合机构驱动副卸油泵,第一控制按钮按下,第一离合机构将驱动力传递到主卸油泵,第二控制按钮按下,第二离合机构将驱动力传递到副卸油泵,由此可以实现自我切换控制,采用主卸油泵和副卸油泵进行单独运行或是公同运行均可,操作较为便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第一电磁阀电路的第一控制按钮和第一电磁阀电路之间还耦合有电压传感器,所述电压传感器同第三控制按钮连接比较电路,所述比较电路用以根据电压传感器的信号作出比较处理输出过低电压信号,比较电路连接继电器电路,所述继电器电路用以控制第二电磁阀电路启动。
通过上述设置,第三控制按钮按下,则电路处于自动控制状态,通过电压传感器来检测第一电磁阀电路运行是否正常,当第一电磁阀电路出现断路,则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电压过低或是为零,此时比较电路输出高电平,从而使得继电器电路接通第二电磁阀电路的电源,从而使得第二电磁阀电路工作副卸油泵进行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第一离合机构包括主动轴套、离合组件、从动轴套,所述主动轴套通过离合组件套设在从动轴套上,离合组件上设置有气道,所述气道受控于第一电磁阀电路。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离合机构是采用气压控制的,通过气道接收外部高压气体,从而使得离合组件紧密的连接主动轴套和从动轴套,从而实现有效的同轴驱动,并且将气压减小之后,则可以两者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离合组件包括套设在主动轴套内壁上且连接气道的气胎、设置于气胎内圈上的承压板、在承压板下的复位压簧、在复位压簧下的力矩板以及在力矩板下的摩擦块,所述摩擦块抵接从动轴套。
通过上述设置,离合组件的结构,首先是接收外部气压之后,气胎就会膨胀,此时使得承压板推动复位压簧,复位压簧形变并且推动力矩板,力矩板推动摩擦块,使得模块块紧紧的将从动轴套抱死,此时只要保证气压恒定,此时主动轴套就可以驱动从动轴套进行转动,从而由从动轴套驱动主卸油泵进行工作,当气压放掉之后,此时复位压簧形变回复,使得气胎收缩,摩擦块就无法抱死从动轴套,从而停止对主卸油泵的驱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气道设置在主动轴套的中间,并且连接有旋转接头。
通过上述设置,设置旋转接头可以有效进行气道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旋转接头上通过消声器连接第一电磁阀。
通过上述设置,设置消声器可以降低气道上的空气噪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自由控制主卸油泵和副卸油泵自由工作,可以独立工作或是公同联合工作,以提高设备适用范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离合机构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电磁阀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海东造船厂,未经国营海东造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909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