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改装车的车架总成及其尾横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0730.3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2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霞;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金玲;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装车 车架 总成 及其 横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改装车车架总成的尾横梁 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尾横梁结构的车架总成。
背景技术
车架总成是整车的支撑基础,其刚度和强度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现有车型中车 架总成包括车架本体11和焊接于车架本体尾部的尾横梁结构12,其中,尾横梁结构如图2所 示,其包括焊接于车架本体11上的内板121、焊接于该内板121的外板122,以及分别焊接在 外板122两侧的左连接板123和右连接板124,内板121、外板122、左连接板123和右连接板 124焊接后,整体焊接于车架本体11上以形成车架总成。但是,随着市场对于功能型改装车 的需求日渐增大,就要求车架总成能够适应工程、救护、押运以及冷藏等各种改装车型的需 求,车架总成需设计成上、下车架组合的形式,而现有技术中的尾横梁结构无法实现上、下 车架之间的搭接固定,且强度亦无法满足改装车的强度要求。
因此,提供一种用于改装车车架总成的尾横梁结构,以期能够实现改装车中上、下 车架的搭接固定,并同时满足改装车的强度要求,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改装车车架总成的尾横梁结构,以期能够实现 改装车中上、下车架的搭接固定,并同时满足改装车的强度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 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尾横梁结构的车架总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改装车的车架总成的尾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矩形封闭结构 的外板组件、上内板和下内板组件;
所述外板组件包括外板、焊接于所述外板一端的右连接板和焊接于所述外板另一 端的左连接板,所述右连接板焊接于所述车架总成的上车架右纵梁,所述左连接板焊接于 所述车架总成的上车架左纵梁;
所述下内板组件包括下内板和设置于所述下内板的备胎支架安装位,所述外板通 过其翻边焊接于所述下内板;所述下内板的一端焊接于所述车架总成的下车架右纵梁,其 另一端焊接于所述车架总成的下车架左纵梁;
所述上内板包括板体、位于所述板体一侧的第一弯折部,和位于所述板体另一侧 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外板焊接,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下内板焊接,并形 成所述矩形封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板的预设位置分别开设有尾灯安装过孔、牌照灯安装孔、牌照安 装孔、货厢安装孔和升降把手过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板与其翻边的交界处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板。
进一步地,所述下内板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加强板,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 于所述备胎支架安装位。
进一步地,所述下内板上开设有若干漏液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改装车的车架总成,包括上车架、下车架和连接所述上车 架与所述下车架的尾横梁结构,所述尾横梁结构为如上所述的尾横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尾横梁结构用于改装车的车架总成,该尾横梁结构包括形成 矩形封闭结构的外板组件、上内板和下内板组件;其中,所述外板组件包括外板、焊接于所 述外板一端的右连接板和焊接于所述外板另一端的左连接板,所述右连接板焊接于所述车 架总成的上车架右纵梁,所述左连接板焊接于所述车架总成的上车架左纵梁;所述下内板 组件包括下内板和设置于所述下内板的备胎支架安装位,所述外板通过其翻边焊接于所述 下内板;所述下内板的一端焊接于所述车架总成的下车架右纵梁,其另一端焊接于所述车 架总成的下车架左纵梁;所述上内板包括板体、位于所述板体一侧的第一弯折部,和位于所 述板体另一侧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外板焊接,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下 内板焊接,并形成所述矩形封闭结构。
这样,通过外板组件实现与上车架的连接,并形成上车架总成,通过下内板组件实 现与上车架的连接,并形成下车架总成,并且通过上内板实现外板组件与下内板组件的固 定,从而实现了具有上、下车架结构的车架总成的连接和支撑,同时,外板、上内板和下内板 焊接后形成矩形封闭结构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强度,使得该尾横梁结构不仅实现了改装车中 上、下车架的搭接固定,并同时满足了改装车的强度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0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旋流管大流量排尘引射空气预滤器
- 下一篇:地下浓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