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箱悬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1144.6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3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胡俊生;张卫星;彭宜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06 | 分类号: | B60K17/06;F16H57/028;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春雨;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箱 悬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变速箱辅助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悬置 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纵置动力总成悬置应用较广泛,适用部分轿车、大多数MPV以及皮 卡、轻卡等车型。
如图1所示,整个动力总成沿着车辆前进方向布置。一般曲轴与整车前进 方向存在夹角(因动力总成一般存在后倾夹角),发动机前侧左右对称布置一 对斜置发动机悬置,呈V形布置(布置夹角一般在20度至50度不等),变速 箱6a后端布置一变速箱悬置1a,一般为衬套式结构或V形悬置结构(2个块 状悬置呈V形布置)。
如图2所示,在变速箱支撑梁上设置两固定座4a,衬套式悬置3a两端分 别固定在固定座4a内,衬套式悬置的顶部固定变速箱,首先衬套式悬置的选 用,对变速箱支撑梁要求较高,需要加工出两固定座,结构复杂,不利于加工, 其次,衬套作为减震体,由于其两端限位固定主要发挥限位作用,导致悬置整 体布置空间有限,因此,导致减震体减震效果差。
如图3所示,V形悬置5a布置在变速箱支撑梁2a上,顶端与变速箱相连, 该种悬置与变速箱支撑梁2a装配时,由于采用V形结构,形状复杂,加工成 本高,且V形结构固定不稳,无法提供较好的模态解耦率,减震体分别设在V 形固定面底部,减震体倾斜布置,减震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箱悬置结构,以期解决变速箱悬置减震 效果差,结构复杂不好布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箱悬置结构,包括与变速箱 固定连接的上盖板,与变速箱支撑梁固定连接的下盖板,和设在所述上盖板和 所述下盖板间的减震体,所述上盖板为倒置的U形板,所述U形板的内侧与 所述减震体贴合,所述减震体的底端固定在下盖板上。
优选地,所述减震体包括中部与U形板相配的基体,所述基体上沿所述 基体底端对置的水平向外延伸有两侧板,所述上盖板安装在所述侧板上。
优选地,两所述侧板均为一端设有开口的固定套,所述开口均设在所述固 定套顶端与所述基体的连接处;所述U形板的开口两端向外延伸形成两限位 边,所述限位边与所述固定套相配。
优选地,还包括限位罩,所述限位罩的底端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所述限 位罩的顶端为开口结构,所述限位罩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部的安装板、与所 述侧板相配的第一环状体、与所述U形板相配的第二环状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状体与所述第二环状体平滑连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限位罩安装孔,所述下盖板上设有悬置固定 孔,所述限位罩安装孔与所述悬置固定孔共孔。
优选地,所述减震体为橡胶体。
优选地,所述U形板的顶端垂直固定有一凸焊螺柱。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减震体安装在U形板内且与U形板贴合,底部 与下盖板相连,减震体通过采用U形板形式固定安装,使得减震体得到充分 布置,减震效果好,且采用U形板形式的变速箱悬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 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纵置动力总成中变速箱悬置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第一种变速箱悬置布置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第二种变速箱悬置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变速箱悬置结构的内部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限位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减震体的装配图;
图7为变速箱悬置与变速箱支撑梁的装配图;
现有技术图中:1a-变速箱悬置2a-变速箱支撑梁3a-衬套式悬置4a- 固定座5a-V形悬置
本实施例图中:1-上盖板2-下盖板3-减震体4-侧板5-限位边6-限位 罩7-第一环状体8-第二环状体9-限位罩安装孔10-悬置固定孔11-凸焊 螺柱12-变速箱支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11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阳猕猴桃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空调翅片清洗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