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61716.2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3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岳志芹;许泽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B60L1/00;B60L50/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电机、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和动力电池,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机相连,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动力电池发生故障时,所述电机控制器接收所述整车控制器发送电压控制指令;如果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一预定转速,则所述电机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进入发电模式;在进入所述发电模式后,所述电机在所述发动机的带动下发电,为车辆的负载供电。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在动力电池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使车辆的负载继续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环境和能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优点,成为了节能潮流之中的热点,但为了同时满足整车的动力性和油耗相关的目标,混合动力系统运用而生,混合动力系统有发动机、动力电池、BSG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等构成。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如果动力电池出现故障不可用时,那么依靠动力电池为电源的相关部件均不能工作,不仅影响车辆的正常驾驶,而且形成了车辆的潜在危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动力电池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使车辆的负载继续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电机、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和动力电池,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机相连,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动力电池发生故障时,所述电机控制器接收所述整车控制器发送电压控制指令;如果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一预定转速,则所述电机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进入发电模式;在进入所述发电模式后,所述电机在所述发动机的带动下发电,为车辆的负载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控制器接收所述整车控制器发送电压控制指令之前,还包括:所述整车控制器检测所述动力电池的主继电器是否打开,并在检测到所述主继电器打开后,向所述电机控制器发送所述电压控制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在所述发动机的带动下发电,为车辆的负载供电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电机的转速是否达到第二预定转速,如果是,则进入预充阶段,以通过所述电机的发电为直流母线电容预充电;当所述直流母线电容的电压值达到预定电压值并且电压稳定后,进入负载补偿阶段,以通过所述电机的发电为车辆的负载供电。
进一步的,还包括:当所述电机进入所述负载补偿阶段之后,如果所述电机的转速降至所述第二预定转速以下或者所述直流母线电容的电压值下降至所述预定电压值以下,则由所述负载补偿阶段转入所述预充阶段。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的控制方法,使用发动机带动电机对车辆的负载进行充电,从而保证了在动力电池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使车辆的负载继续正常工作,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动力电池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使车辆的负载继续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电机、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和动力电池,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机相连,其中,所述整车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发生故障时,向所述电机控制器发送电压控制指令;所述电机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电压控制指令且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一预定转速,控制所述电机进入发电模式,并在进入所述发电模式后,通过电机在所述发动机的带动下发电,为车辆的负载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控制器接收所述整车控制器发送电压控制指令之前,还包括:所述整车控制器检测所述动力电池的主继电器是否打开,并在检测到所述主继电器打开后,向所述电机控制器发送所述电压控制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17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