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瘟病菌抑制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5385.3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5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徐正君;戎松浩;官颖;董逸伦;徐洪;赵露;李辉;高晓玲;李利华;陈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00 | 分类号: | C12P1/00;A01N63/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史姣姣 |
地址: | 625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瘟病 抑制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稻瘟病菌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将新鲜的木樨果清洗、将果肉部分研磨至匀浆状,用无菌水稀释后涂布于培养,并用对峙法筛选出对稻瘟病菌有抑制活性的菌,并选取一株抑菌效果好的备用;B、将步骤A中选取的抑菌效果好的菌株或是其种子液接种于PDB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摇床恒温培养,得到发酵液,C、将步骤B得到的发酵液减压浓缩至膏状,然后加入无水硫酸钠去除水,最后用无水甲醇对膏状物进行洗脱得到洗脱液,收集洗脱液得到稻瘟病菌抑制剂。该方法得到稻瘟病菌抑制剂,具有活性强、纯度高的优点,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绿色、环保的手段,且本发明得到的稻瘟病菌抑制剂可直接用于实验研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液活性成分的提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瘟病菌抑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均会感染稻瘟病,根据其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苗瘟、节瘟、叶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稻瘟病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形态在稻草或稻谷上越冬。当气温条件在20℃左右时,开始解除休眠,如果遇到适宜的湿度就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由空气、水、昆虫进行传播。当条件适宜时,孢子便于水稻上萌发并侵入水稻细胞,形成病株。借此机会稻瘟病便可快速繁殖,产生病斑,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由病株向周围进行侵染扩散,将稻瘟病蔓延开来。
稻瘟病在所有的水稻生产和种植中,为真菌病里危害面积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在稻瘟病流行的年份,重病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区域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从全球范围来计算,因为稻瘟病的存在,每年的粮食损失甚至高达1.57亿吨。
水稻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对稻瘟病的防治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抗稻瘟品种效果提升的速度减缓,以及化学试剂的毒性、病原菌抗药性的问题,这两者在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上在不断削弱。生物防治及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在这种背景下变的逐渐重要起来,植物源、微生物源的生物农药具有显著地防治特性,对环境的压力和冲击力同化学防治相比,显得更加的平和,对环境的压力较小能有效减弱稻瘟病菌抗药性对试剂的耐受效果,同时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新的低毒、高效的稻瘟病菌抑制剂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公开号为CN101805715A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用地衣芽孢杆菌提取的活性成分及其应用,活性成分提取步骤:生产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N27),保藏号:CGMCCNo:3585;将B.licheniformisN27用液体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水1000ml;发酵条件为:温度25~32℃、转速为150~250rpm,摇床培养2~5天;所得发酵液减压浓缩得粗浸膏;粗浸膏依次用硅胶H、C18、SephadexLH~20分离得到活性成分Z。该发明的活性成分是具有能使在常规培养基下培养的真菌高效、快速形成厚垣孢子的代谢物,且用量少,应用于生物农药制备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稻瘟病菌抑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从木樨果中筛选出具有抑制稻瘟病的菌株,并将菌株的发酵液经浓缩、除水、洗脱处理,得到稻瘟病菌抑制剂,具有活性强、纯度高的优点,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绿色、环保的手段,且本发明得到的稻瘟病菌抑制剂可直接用于实验研究。
一种稻瘟病菌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抑稻瘟病菌的菌株的筛选:将新鲜的木樨果清洗、消毒后剔除种子,将果肉部分研磨至匀浆状,果实匀浆用无菌水稀释后涂布于PDA培养基上, 28℃恒温培养箱培养1~2天,挑选单菌落用对峙法筛选出对稻瘟病菌有抑制活性的菌,并选取一株抑菌效果好的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53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