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石油降解菌、菌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2621.6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荣;张帆;王文科;申圆圆;邓红章;张慧慧;姬雨;王广华;郭静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石油 降解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海洋石油降解菌6‑10‑1(Advenella kashmirensis),该菌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003。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菌及其菌剂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海洋石油降解菌对原油污染水体的降解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同时,该菌对原油污染水体降解过程中,对污染水体中的原油的降解浓度达1mL/100mL,可有效实现原油污染水体的恢复处理;其固体菌剂也可对原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降解修复效果,实现原油污染的修复处理,在原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石油降解菌、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中的所包含的烷烃、芳香烃、含硫化合物以及含硫或含氮的杂环化合物等均具有毒性,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极大。而原油是未经加工的石油,是天然有机物质经过地质变迁而形成的一种粘稠的黑色或深棕色的液体或固体,一般情况下大多存在于地下或海底,且带有刺激性气味,主要成分是碳氢原子结合形成的链状化合物,其对水体具有极大的危害。
目前,对石油污染的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光催化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个具有政策、经济和技术吸引力的处理方法,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方法,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
普遍来说一种微生物仅能降解一种或少数几种原油烃,且不同微生物对同种污染组分的降解效果也不同,多种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协同或竞争作用。但是原油和其炼油产物,所含的原油经种类非常复杂,而且不同源产地的原油其原油经成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定的微生物只能降解特定的化合物类型,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活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常常在投加至土壤的初始阶段出现大量死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降解原油污染水体的海洋石油降解菌、菌剂,将该菌种直接投加入污染水体中,达到较好的降解效果,实现原油污染的治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一种海洋石油降解菌,已于2016年09月12日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003;命名为海洋石油降解菌(Advenella kashmirensis)6-10-1。
将所述海洋石油降解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菌株6-10-1在牛肉膏蛋白胨的平板上呈圆形、边缘完整、光滑、不透明、奶白色,表面湿润,无特殊气味。菌体呈短杆状,大小为(0.41-1.02)μm×(0.41-1.53)μm,无鞭毛,为革兰氏阴性菌。
海洋石油降解菌(Advenella kashmirensis)6-10-1的16S rDNA测序结果如SEQID No.1所示。
(二)一种海洋石油降解菌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菌剂为固体菌剂,且以海洋石油降解菌(Advenella kashmirensis)6-10-1为活性成分。
(三)所述海洋石油降解菌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中的应用。
(四)所述海洋石油降解菌菌剂在降解原油污染水体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26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