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7007.2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1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涛;韩福娇;段显英;杨柳;路小非;杨振强;王文新;李继;蒋卫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1/12 | 分类号: | C07C231/12;C07C233/87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基丙烯酸酯 苯甲酰氨基 有机化学 产品品质 光电材料 合成领域 碱催化剂 类化合物 生产步骤 生产操作 手性配体 缩合反应 温度条件 医药合成 氩气保护 芳香醛 马尿酸 三口瓶 乙酸酐 收率 催化剂 制备 合成 农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制备方法,属有机化学合成领域。主要通过如下方法实现:在氩气保护条件下,将一定比例的芳香醛、马尿酸酯、乙酸酐、碱催化剂加入到三口瓶中,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一步即可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本发明缩短了生产步骤,易于操作和控制,改善了生产操作环境,提高了收率和产品品质,缩短了反应时间。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主要用于评价手性配体及其催化剂的活性、医药合成、农药及光电材料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尤其涉及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乙酯的合成,属于有机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评价手性磷配体及其催化剂的活性、医药合成、农药及光电材料等。目前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是用芳香醛和马尿酸等为原料,经Erlenmeyer反应得到噁唑酮类化合物中间体,再通过强碱水解、酸化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然后酯化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或者用芳香醛和马尿酸等为原料,经Erlenmeyer反应得到噁唑酮类化合物中间体,再通过强碱醇解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此外,文献(Journal ofChemical Research,2011,35(8):468-470)报道以苯甲酰氯、甘氨酸为原料先合成马尿酸,然后经Erlenmeyer反应得到噁唑酮类化合物中间体,再通过强碱水解、酸化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最后滴加异氰基环己烷和乙醇溶液搅拌回流反应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也有文献(Tetrahedron,2016,72(19):2369-2375)报道利用2-苯甲酰胺丙二酸单乙酯、芳香醛为用料,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加入三乙胺、四氢吡咯、三氟甲基磺酸等0℃条件下反应得到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以上合成方法存在操作复杂、反应时间过长、收率低等问题。为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需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制备方法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实现易于操作和控制,收率高、反应时间短的生产需求。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以芳香醛(A)、马尿酸酯(B)为原料,碱作为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经过一步缩合反应制备得到目标产物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制备的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下列结构式:
式中,R1 代表H、氯、溴、硝基; R2代表C1-5烷基。
优选:R1 为H、4-氯、4-溴、4-硝基; R2代表甲基或乙基。
其合成路线如下:
具体反应步骤如下:
在氩气保护条件下,将芳香醛(A)、马尿酸酯(B)、乙酸酐、碱性催化剂加入到三口瓶中,加热反应,液相色谱检测反应完全后,经水洗猝灭反应、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得到固体2-苯甲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粗品,重结晶得到目标产品(C)。
本发明使用的芳香醛(A)选苯甲醛、卤代苯甲醛、硝基取代苯甲醛 ;优选苯甲醛、对氯苯甲醛、对溴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
本发明使用的马尿酸酯优选马尿酸甲酯和马尿酸乙酯。
本发明使用的碱性催化剂为三氟乙酸铯、乙酸锌、乙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70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