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淀粉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3882.3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27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治国;黄伟;索艳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B31/18 | 分类号: | C08B31/18;A61L24/08;B01J19/2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唐银益;李亦慈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氧化 淀粉 止血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淀粉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外循环脉动式反应器中,加入淀粉原料,开启泵,并通入干燥空气进行原料干燥,开启换热器,干燥过程完成后,体系进行抽真空等步骤,本发明采用了二氧化氮对淀粉进行氧化,二氧化氮可以选择性氧化淀粉分子结构中的伯羟基为羧基,并不产生醛基等产物,氧化选择性极高,通过对氧化剂的稀释,使得高反应性的二氧化氮的浓度可调,从而更温和的控制氧化反应,使产品的降解等副反应发生更少,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和收率,本发明更使得反应可以在负压和低温下进行,这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各种副反应的发生,也使得反应体系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淀粉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它是细胞中碳水化合物最普遍的储藏形式。淀粉通式是(C6H10O5)n,水解到二糖阶段为麦芽糖,化学式是C12H22O11,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葡萄糖),化学式是C6H12O6。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
氧化淀粉是淀粉在酸、碱、中性介质中与氧化剂作用,使淀粉氧化而得到的一种变性淀粉。氧化淀粉使淀粉糊化温度降低,热糊粘度变小而热稳定性增加,产品颜色洁白,糊透明,成膜性好,抗冻融性好,是低粘度高浓度的增稠剂,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食品及精细化工行业。
氧化淀粉是早期使用和研究的变性淀粉之一。早在18世纪,实际生产中就已采用次氯酸氧化法。淀粉分子中的羟基能够被次氯酸钠、双氧水、臭氧等氧化物氧化为羧基。
在工业上氧化淀粉已经得到了许多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实例包括氧化淀粉在造纸工业,如涂料或表面施胶、在粘合剂工业、纺织工业以及食品工业中的使用。传统上,氧化淀粉的制备是使用碱金属的次氯酸盐进行氧化,碱金属的次氯酸盐是一种相对便宜的氧化剂。因为通常氧化剂是碱金属的次氯酸盐,所以氧化剂用量越大,反应结束时氧化产物中含有一定量氯气的危险性就越大。原因很明显,对(公共)健康和环境而言,非常不希望有氯气存在。
纤维素、壳聚糖和淀粉为当前多糖类止血材料的三大主要类别。不同类型的多糖类止血材料的止血原理各有不同。例如,纤维素和淀粉类止血材料的止血原理均包括物理、化学、生理三种止血作用,但是两者的物理止血过程还是存在差异,纤维素主要是材料堵塞毛细血管破裂口而发挥物理止血作用,淀粉类则主要是材料吸水膨胀产生的内吸力吸附有形成分,形成机械性血凝块而发挥物理止血作用。上述两者的化学和生理止血原理是一致的。
多糖类可吸收止血材料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在人体内易被降解吸收、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势,成为当前止血材料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氧化淀粉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淀粉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外循环脉动式反应器中,加入淀粉原料,开启泵,并通入干燥空气进行原料干燥;开启换热器;
2)干燥过程完成后,体系进行抽真空;
3)缓慢开启二氧化氮管路,开启干燥空气管路,混合气体被泵抽入,并通过换热器,控制温度在0-120℃在反应器中与淀粉原料进行接触,发生选择性氧化反应,并不断进行循环反应促进反应完全,其中,外循环氧化反应器中的气流循环开关关闭和打开以1:1-10的脉动比进行气流脉动,实现脉动促进选择性氧化反应;
4)待淀粉的氧化反应达到目标程度后,停止通入二氧化氮,继续循环反应5-3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38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