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培育高产作物的方法及其专用特异基因组片段和特异引物对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5262.5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9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鲁迎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何叶喧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因型 特异基因片段 基因组片段 产量性状 高产作物 水稻群体 特异引物 水稻 纯合 筛选 水稻基因组 等位形式 水稻育种 同等条件 准确率 单株 培育 判定 检测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高产作物的方法及其专用特异基因组片段和特异引物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筛选具有不同产量性状的水稻的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1)检测待测水稻基于特异基因片段的基因型;所述特异基因片段位于水稻基因组中,为SUSY2,存在SUSY2_a和SUSY2_b两种等位形式,所述SUSY2_a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所述SUSY2_b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2)进行如下判定:在同等条件下,基因型为SUSY2_b纯合型的水稻群体的平均产量高于基因型为SUSY2_a纯合型的水稻群体的平均产量。实验证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筛选具有不同单株产量性状的水稻,且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培育高产作物的方法及其专用特异基因组片段和特异引物对。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培育具有高产的水稻品种至关重要。挖掘控制水稻高产性状的优良等位基因,对育种过程中跟踪选择具有高产性状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育种是农业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近万年。水稻在亚洲是主要的粮食来源,在其它地区(如非洲)其重要性也逐渐增加。水稻基因组是最早得到全基因组序列的物种之一,相关研究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
在实践上,水稻育种包括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其基本目标是将优良性状结合在同一个品种中,使之在较广泛的地理条件下生长出产量高且品质好的稻谷。目前育种方法大多依赖可见性状或/和分子标记,由于影响水稻性状的因子多而复杂,人们改良它们的手段还十分有限。通过各种育种方法获得好的性状组合的几率目前仍然较低。
对基因的功能研究由于多集中在突变体,相关结果对认识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必要,但对农业育种的指导作用常常针对性不强。对水稻群体中的自然变异的研究目前以单核苷酸多态为主,基于相关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找到一些表型和单核苷酸多态之间的关联性估计。这类方法获得的结果对农业育种的影响仍有待评估。目前制约水稻育种的瓶颈是如何甄别优良的育种亲本,找到优良的遗传本底材料,使优良的性状可以在大田条件下代代保留。
从数量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上看,产量较高的个体可能具备影响其表型的优良基因。影响产量的优良基因可以在大田条件下从合适的水稻材料中获得。基本上,传统育种是以此为依据开展的。
近数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来了分子育种的兴起,以特定基因或分子标记为选择条件的育种成为分子育种的标志。对抗性的育种是最显著的例子。对产量而言,分子育种的一个制约因素是确定哪些基因或分子片段最适合作为选择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育高产作物的方法及其专用特异基因组片段和特异引物对。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筛选具有不同产量性状的水稻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筛选具有不同产量性状的水稻的方法(方法甲)可包括如下步骤:
(1)检测待测水稻基于特异基因片段的基因型;所述特异基因片段位于水稻基因组中,为SUSY2,存在SUSY2_a和SUSY2_b两种等位形式,所述SUSY2_a如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所述SUSY2_b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
(2)进行如下判定:在同等条件下,基因型为SUSY2_b纯合型的水稻群体的平均产量高于基因型为SUSY2_a纯合型的水稻群体的平均产量。
本发明所提供的筛选具有不同产量性状的水稻的方法(方法乙)可包括如下步骤:
(1)以待测水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特异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如果PCR扩增产物只有一种且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则待测水稻的基因型为SUSY2_a纯合型;如果PCR扩增产物只有一种且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则待测水稻的基因型为SUSY2_b纯合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52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