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7831.X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6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查林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源钢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42;C22C38/44;C22C38/50;C22C38/52;C22C38/54;C22C38/58;C22C38/60;C22C30/02;C22C33/06;C21D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3400 浙江省丽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高温合金材料 耐磨 耐蚀 耐高温性能 重量百分比 耐磨性 合金元素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 耐蚀性能 微合金化 制备 冶金 石油 应用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下列组分:0.05~0.1%的硼;1.0~1.5%的碳;0.5~1.0%的硅;0.05~0.1%的磷;0.05~0.1%的硫;30~35%的铬;3~6%的锰;0.05~0.1%的钴;2~4%的镍;1.0~1.5%的钼;0.5~1.5%的铜;1.0~1.5%的钛;余量的铁。本发明使用了微合金化技术,加入了Cr、Mn、Ni、B、Ti等合金元素,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既保证了较高的耐蚀性能,还提高了耐腐蚀性、耐磨性及耐高温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金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石油、化工、冶金、采矿、电力、煤炭、国防、军工等领域中均会大量使用泵、阀门、管道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需要在恶劣条件(如接触硫酸、盐酸、磷酸、氢氟酸等强腐蚀化合物、处于高磨损状态、处于高温高腐环境中等)下运行,并且上述行业对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亟需开发耐蚀耐磨耐高温材料来满足相关产品的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其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下列组分:0.05~0.1%的硼;1.0~1.5%的碳;0.5~1.0%的硅;0.05~0.1%的磷;0.05~0.1%的硫;30~35%的铬;3~6%的锰;0.05~0.1%的钴;2~4%的镍;1.0~1.5%的钼;0.5~1.5%的铜;1.0~1.5%的钛;余量的铁。
一种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以1Cr18Ni9Ti不锈钢(SUS321)作为底料,底料质量为总量的75~80%,再配制中碳铬铁12~15%,底料与中碳铬铁的质量之和大于等于总量的93%且小于95%,然后根据成品的元素组成对原料化学成分要求进行精确计算,按计算所得的质量加入钼铁4~5%、钛铁1~3%、硼铁0.5~1%,后面三种原料加入量之和≤总量的7%;
2、在可控硅中频感应电炉内进行,采用不氧化法,熔炼温度为1600~1700℃,熔炼时间为每炉2小时,出钢温度为1500~1550℃;
3、采用砂型工艺、干型加涂料或精密铸造工艺浇铸铸件;
4、将铸件加热至800~850℃,进行炉冷退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用了微合金化技术,加入了Cr、Mn、Ni、B、Ti等合金元素,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既保证了较高的耐蚀性能,还提高了耐腐蚀性、耐磨性及耐高温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并不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
以1Cr18Ni9Ti不锈钢640kg作底料,再配料中碳铬铁104kg,然后加入钼铁32kg、钛铁16kg、硼铁8kg;在可控硅中频感应电炉内进行熔炼,采用不氧化法,熔炼温度为1600℃,熔炼时间为每炉2小时,出钢温度为1500℃;采用砂型工艺浇铸铸件;将铸件加热至800℃,进行炉冷退火。
实施例2:新型抗静电聚丙烯材料的制备。
称量聚丙烯100份、直新型耐蚀耐磨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源钢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恒源钢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78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