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气管道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78252.9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4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乔基奥·基隆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欧菲滤清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冲 |
地址: | 201707 上海市青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面 管壁 通孔 谐振腔侧壁 进气管道 非圆形 谐振腔 进气管 外侧面 水力 空气流动通道 和谐振腔 谐振腔盖 低频率 谐振器 盖体 界定 噪声 穿过 | ||
一种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其管壁限定了位于该进气管内部的空气流动通道;以及谐振器,其设置在管壁的外侧面上,包括谐振腔侧壁和谐振腔盖体,谐振腔侧壁连接至管壁的外侧面,谐振腔侧壁、谐振腔盖体和管壁的外侧面围成至少一个谐振腔,谐振腔侧壁在管壁的外侧面上界定分别对应至少一个谐振腔的至少一个进气面,至少一个进气面中的每个进气面均开设有穿过管壁的通孔,其中,至少一个进气面均为非圆形,其对应的通孔的形状为非圆形,并且,通孔的水力直径大于进气面所能画出的圆的直径。上述进气管道,通过设置非圆形的通孔,并且通孔的水力直径大于进气面所能画出的圆的直径,在相同的谐振腔容积的前提下,能够消除更低频率的噪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发动机的进气管道,特别是涉及用于降低发动机进气系统噪声的进气管道。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通常用于将空气导入发动机的气缸,其包括用于净化空气的空气滤清器,以及进气管道。当前,为了降低从发动机内部传向外部环境的进气噪声,通常在进气管道的侧部或外部设置与该进气管道流体连通的用于削弱进气噪声的谐振腔或谐振器。
图1示意性地展示了传统的谐振器12,其通常作为旁支安装在空气流动通道11上,通过连接管13与空气流动通道11连接。谐振器12主要由壳体构成,壳体将大容积的谐振腔121密封。谐振腔121通过连接管13与空气流动通道11流体连通。该谐振腔121也被称为赫姆霍兹谐振腔,其工作原理如下:密闭的谐振腔类似空气弹簧,具有一定的声顺,当声波频率与谐振腔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便发生谐振,在谐振频率及其附近,空气振动的速度达到最大,这时消耗的声能最多,噪声衰减最大;当在流动通道中传播的声波达到连接谐振腔的连接管界面时,由于截面积发生突变,声阻抗急剧变化,谐振频率及其附近的声波的大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一部分声能由于谐振腔的摩擦阻尼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剩下小部分声能继续向前传播,从而达到降低特定频率噪声的目的。
谐振腔容积增大,谐振频率降低这是本领域已知的,也就是说,谐振腔容积较大,可以衰减频率较低的噪声,反之,谐振腔容积较小,可以衰减频率较大的噪声。
现有的进气管道的消声结构通常采用在进气管道的侧壁上设置圆形通孔实现谐振腔和进气管道的空气流动通道之间的流体连通,并且,为了消除低频噪音,通常的做法是增大谐振腔的容积。然而,现代的汽车通常要求进气系统的体积降低,大容积的谐振腔占用大量空间,难以满足当前对进气系统体积降低的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谐振腔布置不紧凑并且不能较好消除低频噪声的问题,提供一种带有改进的谐振腔的进气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包括:
进气管,其包括管壁,所述管壁限定了位于所述进气管内部的空气流动通道;以及
谐振器,其设置在所述管壁的外侧面上,包括谐振腔侧壁和谐振腔盖体,所述谐振腔侧壁连接至所述管壁的外侧面,所述谐振腔侧壁、所述谐振腔盖体和所述管壁的外侧面围成至少一个谐振腔,所述谐振腔侧壁在所述管壁的外侧面上界定分别对应所述至少一个谐振腔的至少一个进气面,所述至少一个进气面中的每个进气面均开设有穿过所述管壁的通孔,所述通孔实现所述至少一个谐振腔和所述空气流动通道之间的流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面均为非圆形,其对应的通孔的形状为非圆形,并且,
所述通孔的水力直径大于所述进气面所能画出的圆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多边形。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进气面的形状相同。
优选地,所述进气面的边缘与所述通孔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管壁与所述谐振腔侧壁一体注塑成型,所述谐振腔盖体单独注塑成型,并且在注塑成型后安装在所述谐振腔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欧菲滤清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欧菲滤清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82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烧室壳体热循环装置
- 下一篇:燃料油移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