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的药物肝毒性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3241.6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8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华;王亚清;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郑虹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定性 滤纸 三维 模型 药物 毒性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的药物肝毒性评价方法,具体为:将定性滤纸作为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将滤纸放置24孔板中使滤纸悬浮在培养液中,可进行充分的物质传输和营养成分的交换,从而使细胞在滤纸上进行三维生长,所述基于滤纸的肝模型即在定性滤纸上进行hiHep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实现了一种可体外长期培养并维持肝特异性功能的三维肝组织,利用它可以在体外进行高通量的肝毒性药物测试及评估,本发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药物筛选、毒性检测以及疾病研究中,为肝病研究领域的新药开发和筛选提供了重要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组织工程及药物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的药物肝毒性评价。
背景技术
药物诱导的肝损伤(DILI)一直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引起DILI的不同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因素,非基因因素(年龄、性别和疾病)和药物因素(每天剂量、代谢特征和药物相互作用)。目前各种肝脏疾病的研究以及药物筛选、毒性检测方面大多还是依赖于动物实验。然而由于人和其他动物之间肝脏功能的差异性,动物实验的结果难以完全转化到临床中,临床前药物肝毒性预测和新药开发受到严重制约。
目前,用于药物毒性评价的体外肝模型的组织或细胞包括肝微粒体,肝癌细胞系或其他肝细胞系等,然而它们都缺乏许多重要的肝细胞特异性功能,不能有效地用于体外药物肝毒性检测。原代肝细胞或肝切片拥有正常的肝脏结构和功能,但在体外培养环境下会很容易丧失表型和正常的肝功能,因此不适用于体外长期的药物毒性检测。hiHep细胞作为一种由成纤维细胞直接诱导转分化而来的肝细胞,具有较为完整的正常肝功能,CYP450代谢酶和其他重要肝药酶的表达水平较好,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涉及伦理问题。目前,尚未有报道利用该细胞进行体外三维肝模型构建及高通量的药物毒性评价。
在体外构建功能性的肝组织过程中,模拟体内肝细胞复杂微环境并实现体外肝细胞的三维培养,对维持肝细胞的分化表型和改善肝细胞功能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许多三维肝模型或肝反应器拥有许多的局限性,如肝细胞种类和来源有限,生物材料的性能及安全性差,体外细胞生长微环境难以长期维持,培养体系复杂难以扩大等。滤纸作为一种商业化、低成本、生物兼容性好,以及其本身独特的多孔三维结构,非常适合作为细胞三维培养的支架材料。目前尚未有报道利用滤纸材料进行肝细胞的培养,并构建可进行体外长期培养的三维肝组织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的药物肝毒性评价方法,具体为:一种可用于进行药物肝毒性评价的一种基于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阵列,该模型可在体外长期维持肝细胞结构和功能,并用于对乙酰氨基酚和吡格列酮两种临床口服药的短期和长期诱导肝毒性的检测和评估。
一种基于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的药物肝毒性评价方法,具体步骤为:
(1)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的建立:将滤纸置于细胞培养24孔板中,在其上包被一层100ug/ml浓度的I型鼠尾胶原,然后在其上面先后种上hiHep肝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两种细胞共培养10天后,得到具有肝特异性功能的三维肝模型,
(2)药物肝毒性评价:在上述模型分别加入两种临床口服药对进行不同药物浓度和时间点的处理,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分泌的LDH水平,用于药物引起的肝毒性(急/慢性)评估,并与二维培养的hiHep肝细胞的药物肝毒性检测进行对比。
该定性滤纸的三维肝模型用于研究形成的三维组织表型特征,以扫描电镜和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观察组织三维形态。
所述肝模型形成的三维组织表型特征,分别以扫描电镜和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观察组织的三维形态,具体为:取在滤纸上培养第14天的肝组织(hiHep细胞单独培养和共培养)进行电镜扫描,观察三维组织结构形成;分别取在滤纸上培养7天的肝组织(hiHep细胞单独培养和共培养)和HUVEC细胞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形态。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32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