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铸锭的自动热轧粘合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0828.0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75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凌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8/00 | 分类号: | B21B38/00;B21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20180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辊缝 铸锭 控制系统 粘合 热轧粘合 上下轧辊 复合铸锭 铸锭端部 压下 激光测距探头 控制系统驱动 摩擦力驱动 主传动电机 发送命令 距离信号 时间成本 实际距离 粘合工序 粘合位置 转向控制 驱动辊 给油 转动 测量 传输 移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铸锭的自动热轧粘合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激光测距探头测量铸锭端部离辊缝的实际距离并且将距离信号传输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识别铸锭与辊缝的相对位置;控制系统设定在铸锭出辊缝时铸锭端部离辊缝的设定距离,并且设定粘合道次的压下量和粘合位置以及设定粘合时辊缝的粘合速度;控制系统驱动主传动电机转动使上下轧辊进行往复运动,同时上下轧辊与铸锭之间的摩擦力驱动铸锭跟随上下轧辊进行往复运动,并且在铸锭出辊缝时进行转向控制;控制系统发送命令给油缸来驱动辊缝按照所设定的压下量和粘合速度移动,最终完成粘合工序。该方法能够使整个热轧粘合过程更加精确和稳定,并且有效节省时间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轧制领域,尤其是材料的热轧粘合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激光测距和压上缸的自动进给来实施复合铸锭的自动热轧粘合的方法,以及涉及实施这种方法的轧制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对不同材料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实施复合铸锭的热轧粘合。实施复合铸锭热轧粘合的传统方法都采用的是手动方式。在手动粘合时,操作者必须每次都将铸锭开出辊缝,然后手动调节压上缸的位置,再重新咬入铸锭进行下一个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操作者通过手动方式将铸锭开出辊缝而产生的距离差异较大,然后手动调节油缸行程而产生的差异也比较大。而且由于手动将铸锭开出辊缝和手动调节油缸行程这两个步骤不能同时进行,造成时间浪费比较多;另外,由于手动操作造成的稳定性差异比较大,不利于之后对不合格品质量问题的分析。将铸锭开出辊缝的粘合方式比不出辊缝的粘合方式更容易造成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但手动操作根本无法识别在将铸锭开出辊缝时铸锭端部离辊缝的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描述的手动操作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通过激光测距和压上缸的自动进给来实施复合铸锭的自动热轧粘合的方法,该方法借助于激光测距探头的精确测距以及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使整个热轧粘合过程更加精确和稳定,并且能够有效节省时间成本。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铸锭的自动热轧粘合方法,所述自动热轧粘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激光测距探头测量铸锭端部离辊缝的实际距离并且将测得的距离信号传输到控制系统;
b)控制系统根据在步骤a)中测得的距离信号来识别铸锭与辊缝的相对位置;
c)控制系统根据在步骤b)中识别的相对位置来设定在铸锭出辊缝时铸锭端部离辊缝的设定距离,并且设定粘合道次的压下量和粘合位置以及设定粘合时辊缝的粘合速度;
d)控制系统驱动主传动电机转动使上下轧辊进行往复运动,同时上下轧辊与铸锭之间的摩擦力驱动铸锭跟随上下轧辊进行往复运动,并且在铸锭出辊缝时根据在步骤c)中所设定的铸锭端部离辊缝的设定距离来进行转向控制;
e)根据在步骤c)中所设定的粘合位置,当铸锭运行到粘合位置时,控制系统发送命令给油缸来驱动辊缝按照在步骤c)中所设定的压下量和粘合速度移动,以实现粘合时压下量的逐步增加,最终完成粘合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粘合道次的压下量和粘合位置以及粘合时辊缝的粘合速度根据不同的粘合道次来设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08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轧品种钢粗轧翘头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缝钢管稳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