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艳山姜叶病害的化学药剂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59042.X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6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龙庆德;张旭;李启瑞;肖涛;何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18 | 分类号: | C12Q1/1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艳山姜叶 病害 化学 药剂 筛选 方法 | ||
本发明得到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化专项(黔科合中药字【2012】5001-5号资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菌株及用于中药材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艳山姜叶病害的化学药剂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艳山姜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其干燥果实艳山姜,又称土砂仁,大草蔻,具有温中燥湿,行气止痛,截疟,驱风,健胃,化瘀的功效,作为贵州民族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腹冷痛,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收录于《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现代研究表明,艳山姜药用有效成分为其挥发油,具有广泛的抗炎、镇痛及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艳山姜喜高温多湿环境,不耐寒,一般只能耐22-28℃左右的温度,不得低于5℃,怕霜雪,喜阳光又耐阴,宜在肥沃而保湿性好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分布于海拔400-650 m,我国中高海拔西南地区亦有分布。艳山姜具有温中燥湿,行气止痛,截疟,驱风,健胃,化瘀的功效,作为贵州民族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腹冷痛,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收录于《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现代研究表明,艳山姜药用有效成分为其挥发油,具有广泛的抗炎、镇痛及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艳山姜不同部位所含挥发油含量不一,种子团含挥发油较多,果皮最少,不同挥发油成分具有相应药理作用,其研究尚未完善,药理作用的研究对艳山姜的合理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4]艳山姜是极具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植物,产量可达每亩1000公斤以上。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节节上升。
笔者在贵州省兴义市贞丰县连环乡对艳山姜病害调查研究发现,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艳山姜的茎叶和果实,叶片染病出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或暗白色,有些甚至穿孔,病健交界极为明显,后期病斑出现轮状黑色小颗粒,染病艳山姜果实由青转黄并逐渐枯萎掉落,影响了艳山姜果实的产量。查阅资料,并无相关艳山姜病害的报道,本次是首次对艳山姜叶部病害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2015-2016年在贵州省兴义市贞丰县连环乡艳山姜种植基地发现艳山姜出现一种疑似艳山姜炭疽病的病害,这种病害导致艳山姜果实产量下降。病情严重的叶片可形成大面积病斑,后期病斑穿孔,叶片枯萎掉落,最终干萎掉落。通过对艳山姜病株进行筛选,挑选出典型病株,培养病害组织,提取病原菌,然后用健康艳山姜叶片组织进行回接试验,对病菌分离纯化鉴定,判断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该菌首次在艳山姜病害中报道。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寻找出导致艳山姜出现病害的病因,并寻找到一株艳山姜致病菌株。名称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落毡状,白色,边缘规整,后期正面有黑色点分生孢子团,反面从中心向外缘零星变黑。分生孢子由5个细胞组成,成纺锤状、直状或稍微弯曲, 21.5.0-26.5× 6.0-7.5 μm,5个细胞由3个有色细胞和两个无色细胞组成,4个隔膜均为真隔膜,中间为3个褐色细胞,13.0-16.0 μm,两端为两个无色细胞, 顶部无色胞为三角锥形,着生1根无色附着丝,底部无色孢为三角锥形,着生3-4根无色附着丝。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用于艳山姜叶病害的鉴定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了该菌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作为对照品,在用于鉴定艳山姜叶病害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发明所提供的艳山姜致病菌株,其特征在于该菌株的名称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Neopestalotiopsis zerumbet,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12776。在2016年7月1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hina General Microbiological Cultuer Collection Centre)进行保藏,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医科大学,未经贵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90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