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气门挺柱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41364.1 | 申请日: | 201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5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田维;赵家辉;韩志强;张洵;刘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1/14 | 分类号: | F01L1/14;F01L1/245;F01L1/3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王沙沙;崔建中 |
地址: | 61003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挺柱 挺柱座 气门推杆座 圆柱体结构 支架内表面 可变气门 上表面 压油腔 升程 支架 中空圆筒状结构 中空圆筒结构 外套内表面 圆柱体外缘 支架外表面 供油系统 回油系统 气门推杆 气门正时 外部设置 中空圆柱 储油腔 回油口 进油口 下表面 弹簧 发动机 延伸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气门挺柱,包括挺柱座和支架;挺柱座为上部设置有倒“凸”字形中空圆柱槽的圆柱体结构,其外部设置有中空圆筒结构的挺柱外套,还包括圆柱体结构的气门推杆座,下表面与挺柱座之间构成附加升程腔;支架为中空圆筒状结构,气门推杆座上表面沿圆柱体外缘向外延伸与支架内表面相配合,与支架内表面之间构成储油腔;支架外表面、挺柱外套内表面与挺柱座之间构成压油腔;气门推杆座外,压油腔内设置有挺柱弹簧;挺柱外套上设置有连接供油系统的进油口和连接回油系统的回油口;气门推杆座上表面连接气门推杆;挺柱座正下方设置有凸轮;本发明能在发动机各转速工况范围内实现气门正时和升程控制,成本低、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配气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气门挺柱。
背景技术
发动机传统的配气机构多采用凸轮轴驱动进排气门,通过曲轴与凸轮轴、凸轮轴与各气门之间的机械传动来实现配气相位的正时与控制;而凸轮线型的设计是根据发动机各工况转速下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进行选择的,其只能满足发动机某一工况下的性能要求,不能将发动机各工况下的性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与发动机传统的配气技术相比,可变气门技术能在发动机各转速工况下提供最佳的气门正时或升程以满足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要求;面对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可变气门技术已成为各国内燃机研究者实现高效清洁燃烧技术路线的关键技术之一;而现有的可变气门机构大部分只能实现气门早开或晚关等局部功能,不能在发动机全工况下进行连续调节,进而限制了发动机最佳性能的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发动机各转速工况范围内实现气门正时和升程控制的可变气门挺柱。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气门挺柱,包括挺柱座和支架;挺柱座为上部设置有倒“凸”字形中空圆柱槽的圆柱体结构,其外部设置有中空圆筒结构的挺柱外套,挺柱座外表面与挺柱外套内表面相配合;还包括圆柱体结构的气门推杆座,下部外表面与挺柱座内部中空部分小圆柱槽内表面相配合,下表面与挺柱座之间构成附加升程腔;支架为中空圆筒状结构,其上表面沿圆筒外缘向外延伸与挺柱外套内表面连接,下表面沿圆筒内缘向内部延伸与气门推杆座外表面相配合;气门推杆座上表面沿圆柱体外缘向外延伸与支架内表面相配合,与支架内表面之间构成储油腔;附加升程腔连通储油腔;支架外表面、挺柱外套内表面与挺柱座之间构成压油腔;气门推杆座外,压油腔内设置有挺柱弹簧;挺柱外套上设置有连接供油系统的进油口和连接回油系统的回油口;进油口连通压油腔,回油口连通附加升程腔;压油腔通过进油单向阀连通储油腔;挺柱座上设置有连通附加升程腔的限压油道;气门推杆座上表面连接气门推杆;挺柱座正下方设置有凸轮。
进一步的,所述气门推杆座下部直径小于上部直径,构成两阶圆柱体;下部圆柱体外表面与挺柱座内部中空部分小圆柱槽内表面相配合;上部圆柱体外表面与支架下表面沿圆筒内缘向内延伸部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气门推杆座上表面设置有向其内部凹陷的“凹”形球面,与气门推杆下表面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挺柱座上沿其运动方向上设置有两条互不连通的油槽;其中一条油槽连接进油口,上端通过设置在挺柱座上的进油油道连接压油腔;另一条油槽连接回油口,上端通过设置在挺柱座上的回油油道连接附加升程腔。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表面沿圆筒内缘向内部延伸部位设置有连通压油腔和储油腔的进油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限压油道上设置有限压阀。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通过固定螺钉连接挺柱外套。
进一步的,所述气门推杆座上设置有液压油道,液压油道连接储油腔和附加升程腔。
进一步的,所述挺柱外套、挺柱座、支架和气门推杆座同轴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能在发动机各转速工况范围内实现气门正时和升程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413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的及时支护装置
- 下一篇:污泥热干化与焚烧一体化及尾气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