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动电阻负压通风散热及防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79946.1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21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东;王峰;陈超;武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00 | 分类号: | B61H11/00;B60L7/02;H01C1/00;H01C1/0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48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电阻 通风 散热 防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电阻负压通风散热及防雨方法,其特征是:它至少包括由壳体构成的流道(3)和流道(3)内的制动电阻(2),流道(3)中间的风机单元;壳体构成的流道(3)呈左右对称结构,左右对称的流道(3)两端低、中间高,由两端向中间斜着向上过渡,两端流道(3)各固定有制动电阻(2),左右对称的流道(3)中部纵向固定风机单元(4);风机单元(4)包括:电机隔离机构(6)、出风口防护网(7)、风机叶片(8)、防雨帽(9)、风机电机(12);这种制动电阻负压通风散热及防雨方法,可以解决侧吸式制动电阻装置风机电机在没有外掠散热流道情况下的散热问题,并且能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制动电阻装置之外,而不会进入到风机电机内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机车用制动电阻装置,适用于侧进风、顶出风形式的侧吸式制动电阻装置,特别是提供一种制动电阻负压通风散热及防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强迫风冷式制动电阻装置通常分为立式、卧式和侧吸式等三种结构形式。立式结构需占用从机车底架至机车顶部空间,在机车内部布置空间受限时无法安装。卧式结构采用一侧进风、另一侧出风,工作时高压热风直接排向外走廊,威胁外走廊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侧吸式结构冷空气从机车两侧吸入、高温高压空气从顶部排出,有效节约了机车电气室内底架至车顶的空间,并防止了高温高压空气侧排带来的潜在威胁。但这种结构由于风机电机置于产品中部,失去了外掠电机表面的散热流道,同时也将风机置于雨、雪环境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电阻负压通风散热及防雨方法,以便能解决侧吸式制动电阻装置风机电机在没有外掠散热流道情况下的散热问题,并且能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制动电阻装置之外,而不会进入到风机电机内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动电阻负压通风散热及防雨方法,它至少包括由壳体构成的流道和流道内的制动电阻,流道中间的风机单元;壳体构成的流道呈左右对称结构,左右对称的流道两端低、中间高,由两端向中间斜着向上过渡,两端流道各固定有制动电阻,左右对称的流道中部纵向固定风机单元;风机单元包括:风机电机、风机叶片、出风口防护网、电机隔离机构、防雨帽;风机的顶部为出风口防护网,风机工作时,在两端流道产生负压,形成双端侧吸式吸风结构,使制动电阻降温,也就是风机将低温空气从流道低端进风口抽入,使制动电阻在流道内部降温,并向上通过出风口防护网吹入大气中,从而引起流道内部空气压强比大气压强小,在流道两侧的进风口和风机电机底部的散热孔处,外界空气在大气压压力下,自动进入流道内,从而形成定向、稳定的气流带。
从制动电阻两侧的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通过制动电阻加热后变成热空气,在风机电机与构架之间设置有电机隔离机构,电机隔离机构能避免风机电机受到热空气的影响。
在风机电机底部电机内部散热通道入口和顶部电机内部散热通道出口处有散热孔,以保证当额定工况下制动电阻装置内部的流道产生负压区时,大气压能将冷却空气通过电机内部通道送出,满足电机散热要求。
在风机电机的顶部设置防雨帽。
防雨帽的侧面为10°~40°斜面,顶部有垂直防雨翻边伸入风机叶片轮毂内部,并和轮毂保持5mm~30mm间隙。
防雨帽的外径比轮毂直径大30mm~50mm。
轮毂顶部设置导流罩。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侧吸式制动电阻装置中采用负压通风风机,从而实现在没有外掠风机电机表面的散热流道的情况下,通过电机内部的散热通道,借助负压通风方式,解决电机散热问题;在电机轴伸端增加防雨帽结构,保证冷却气流能从风机电机内部散热通道顺利排到顶部出风口,而出风口的雨水不会进入风机电机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动电阻装置车体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制动电阻装置风机负压通风及防雨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799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