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87331.6 | 申请日: | 2016-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6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军;郝雪峰;王勇;银燕;姜秀芳;杨万芹;朱德燕;王敏;丁桔红;宁方兴;朱德顺;刘华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50/02;G01N33/24;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页岩 细粒 沉积 岩相 研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该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采用岩石组分‑构造‑有机质含量三要素相结合的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划分方案;步骤2,建立矿物组分、有机质、构造测井识别模型;步骤3,根据步骤2建立的测井判识模型,对研究区单井分段泥页岩岩相类型进行测井模型判识;步骤4,对测井模型所识别的泥页岩岩相类型进行约束和修正;步骤5,进行全区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该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提高了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预测的精度,为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
背景技术
据研究估算,泥页岩细粒沉积岩占全球各类沉积岩分布的75%左右。与砂、砾岩和碳酸盐岩相比,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研究程度总体较低,存在诸多问题,直到现在关于泥页岩细粒沉积的定义、术语、分类、形成条件、沉积过程和分布规律等仍存有争议,在某些领域甚至空白。但随着全球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勘探开发,泥页岩细粒沉积已成为地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埋藏较浅、普遍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具有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根据我国第三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初步估算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页岩油可采资源量56.59×108t。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前期页岩油勘探实践表明,页岩油主要富集的一些特点的岩相之中,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细粒沉积与海相泥页岩细粒沉积不同,存在碎屑岩与化学岩的混积现象,组分复杂、岩石类型多、相变快,由于细粒沉积颗粒小、沉积动力学过程复杂,沉积主控因素和沉积成因机理不明确,尚未建立有利岩相预测方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页岩油气的勘探。因此,亟需开展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方面的研究,从而建立中国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细粒沉积学学科,完善我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体系,推动陆相断陷湖盆非常规页岩油气的勘探。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的划分方法,为非常规页岩油气储集性评价、资源量评价以及可压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该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采用岩石组分-构造-有机质含量三要素相结合的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划分方案;步骤2,建立矿物组分、有机质、构造测井识别模型;步骤3,根据步骤2建立的测井判识模型,对研究区单井分段泥页岩岩相类型进行测井模型判识;步骤4,对测井模型所识别的泥页岩岩相类型进行约束和修正;步骤5,进行全区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研究方法还包括,在步骤1之前,通过取心井岩心资料及分析化验数据分析,进行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划分过程梳理。
在步骤2,考虑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有机质丰度在常规测井组合响应特征不同,依据这种测井响应组合特征的差异性,分别建立起矿物组分、有机质、构造测井识别模型。
在步骤4,通过研究区单井分段取心资料及地质演化规律,对测井模型所识别的泥页岩岩相类型进行约束和修正,并就研究区内三条剖面的测井结果与录井显示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录井显示资料与测井模型识别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达到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泥页岩类型及其组合的识别。
在步骤5,依据全区范围内泥页岩类型及其组合的识别,运用分要素叠合的方法进一步开展全区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进而编制泥页岩细粒沉积岩相各要素及要素叠合规律剖面展布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873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