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复合肥的方法及其制得的复合肥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44389.2 | 申请日: | 2016-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8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洋;阚洪福;焦卫平;张弘;赵意红;艾力·吐热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90 | 分类号: | C05G3/90;A01G22/00;A01G22/22;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陆慧中;王永伟 |
地址: |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含有 微胶囊 肥料 增效剂 复合 方法 及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复合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熔融法制备所述复合肥的过程中添加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所述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中的有效成分是2‑氯‑6‑三氯甲基吡啶,添加时料浆温度为80‑250℃,添加到料浆后的分散时间为0.1‑120min。本发明还提供了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复合肥及其应用和施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肥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备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复合肥的方法,即,在熔融法生产复合肥过程中添加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从而制备稳定性肥料的方法。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由本方法制备得到的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复合肥及其应用和施用方法。
背景技术
氮元素作为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氮肥的重要来源,酰胺态氮和铵态氮在土壤中都要经历铵态氮被氧化成亚硝酸态氮,进一步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根据目前公开的研究,进入土壤的酰胺态氮在3-7天转化成铵态氮,铵态氮在15-20天内有80%的氮转化成硝态氮。硝态氮在土壤中不易被吸附,很容易淋溶流失,造成整体氮肥利用率低,同时伴随有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添加硝化抑制剂来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是肥料工业中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手段,2-氯-6-三氯甲基吡啶是目前商品化的对硝化细菌抑制率最高的活性成分,有多篇文献报道了相关剂型和在肥料中的应用方法。
CN102976857公开了通过将2-氯-6-三氯甲基吡啶加入到有机溶剂和防结块剂中,然后再加入尿素的方法。CN103524272公开了将2-氯-6-三氯甲基吡啶通过高塔造粒的方法加入到复合肥中的方法,以上两种方法是将活性成分直接加入到尿素或者复合肥中,存在着活性成分易挥发和易分解的问题。
CN102249817公开了将2-氯-6-三氯甲基吡啶制备成乳油的形式,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小,且乳油中的溶剂对环境有不利影响。
陶氏益农的US20080176745和US20090227458公开了将2-氯-6-三氯甲基吡啶制备成微胶囊悬浮剂(即,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商品化产品Entrench(中文名:伴能),该产品直接用于田间施用或者桶混使用,在土壤中的持效期可达60天。CN104262065公开了将商品化的微胶囊悬浮剂产品通过挤压造粒方法加入复合肥中的方法,其制备方法是先将微胶囊悬浮剂产品通过喷淋工艺与部分肥料原料混合,然后再与剩余肥料原料混合,通过挤压造粒的方法得到复合肥产品。该方法将微胶囊型的增效剂分散在复合肥中,但在生产工艺中增加了喷淋工艺,进而增加了设备和操作成本,且挤压法生产复合肥也有生产效率相对低、原料分散不均匀、肥料颗粒不规则的严重问题。
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肥料施用中仍然以固体肥料为主。开发出高品质、环保和高效的固体复合肥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努力要去实现的目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间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新型复合肥的方法,其采用熔融法的复合肥生产工艺,将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加入到肥料中。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新型复合肥。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复合肥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含有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的复合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熔融法制备所述复合肥的过程中添加所述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所述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中的有效成分是2-氯-6-三氯甲基吡啶,添加时料浆温度为80-250℃,所述微胶囊型肥料增效剂添加到料浆后的分散时间为0.1-1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未经中化化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44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