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吡唑类化合物、其晶型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16295.2 | 申请日: | 2016-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5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裘鹏程;张福利;潘林玉;余俊;蒋敏;王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491/048 | 分类号: | C07D491/048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31283 | 代理人: | 薛琦,张佶颖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唑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吡唑类化合物、其晶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5-羟基-3-甲基-1-苯基-1H-吡唑-4-基)-6-甲基-1,3-二氢呋喃并[3,4-c]吡啶-7-醇盐酸盐(下文简称TM2002盐酸盐),是一种蛋白修饰生成抑制剂,其结构式如1所示:
TM2002盐酸盐作为蛋白修饰物生成抑制剂,没有其他的蛋白修饰物生成抑制剂(如依达拉奉)的副作用(如维生素B6缺乏症),同时对肾起到保护作用。
众所周知,晶型对原料药及制剂的稳定性,溶解性影响十分重要,但TM2002盐酸盐的晶型目前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在专利文献WO2005054205中,采用甲醇和2N盐酸甲醇结晶,并加乙醇浓缩,得结晶性的TM2002盐酸盐粉末,但未报道其XRPD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吡唑类化合物、其晶型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即是提供了一种二TM2002三盐酸盐一水合物,其晶型及其制备方法。该二TM2002三盐酸盐一水合物及其晶型,稳定性较好,在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保存过程中,有利于减少杂质的产生,提高产品的质量。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快捷,制备条件温和,收率稳定,适合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人在研究化合物TM2002盐酸盐的过程中发现,当用甲醇与盐酸甲醇溶液(即WO2005054205中的结晶条件),乙醇与盐酸,或者异丙醇与盐酸对TM2002进行结晶时,所得晶型相同(下文简称晶型Ⅰ),其X-射线粉末衍射图的2θ特征吸收峰、晶面间距和相对强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该晶型Ⅰ的详细测试分析表明,该晶型Ⅰ为TM2002的一盐酸盐。
本发明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TM2002盐酸盐的新晶型(下文简称晶型Ⅲ)。相较于晶型Ⅰ而言,晶型Ⅲ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尤其是高温稳定性,在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保存过程中,有利于减少杂质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吡唑类化合物,其为二[1-(5-羟基-3-甲基-1-苯基-1H-吡唑-4-基)-6-甲基-1,3-二氢呋喃并[3,4-c]吡啶-7-醇]三盐酸盐一水合物。
该吡唑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2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5-羟基-3-甲基-1-苯基-1H-吡唑-4-基)-6-甲基-1,3-二氢呋喃并[3,4-c]吡啶-7-醇盐酸盐的晶型Ⅲ,所述晶型Ⅲ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的2θ特征吸收峰为:6.48±0.2、12.68±0.2、12.96±0.2、13.20±0.2、13.46±0.2、14.68±0.2、15.34±0.2、16.16±0.2、16.77±0.2、18.33±0.2、19.24±0.2、19.61±0.2、21.17±0.2、21.41±0.2、21.59±0.2、23.12±0.2、23.60±0.2、24.21±0.2、25.90±0.2、26.50±0.2、27.25±0.2、28.39±0.2、29.16±0.2、29.68±0.2、30.61±0.2、31.05±0.2、31.55±0.2、32.12±0.2、32.64±0.2、33.58±0.2、34.83±0.2、36.03±0.2和36.72±0.2;
所述晶型Ⅲ为二[1-(5-羟基-3-甲基-1-苯基-1H-吡唑-4-基)-6-甲基-1,3-二氢呋喃并[3,4-c]吡啶-7-醇]三盐酸盐一水合物。
较佳地,所述晶型Ⅲ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的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更佳地,所述晶型Ⅲ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基本上如图7所示。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晶型Ⅲ为单晶,所述晶型Ⅲ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106.70°,β=102.35°,γ=99.08°,晶胞体积晶胞内不对称单位数Z=2,晶体密度为1.430g/cm3。
本发明中,较佳地,所述晶型Ⅲ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检测在144~145℃以及224~225℃处有吸热峰。更佳地,所述晶型Ⅲ的DSC图基本上如图8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未经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62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