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智能化装配特点的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55545.6 | 申请日: | 2016-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4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吕民;高彤;赵寒达;黄新涛;张念;于文靖;朱少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14 | 分类号: | G01B11/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智能化 装配 特点 新型 汽轮机 通流 间隙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具有智能化装配特点的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经过初步装配的汽轮机的各个部套贴上定位点,且每种形状的定位点对应一种部套,然后在已贴有定位点的各个部套之间贴上带有磁性的编码目标,用于图像关联;
步骤二、使用MaxSHOT摄影系统对步骤一中的贴点部套进行摄影,采集装配状态下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得到各个部套之间的装配位置关系;
步骤三、将汽轮机的各部套进行拆分,对拆分的汽轮机各部套进行贴应用标点,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拆分状态下的汽轮机各部套进行数据点扫描获得三维点云数据;
步骤四、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步骤三中扫描得到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用于去除体外弧点;
步骤五、将步骤四中的各部套的点云数据按照步骤二采集的装配状态下定位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装配,形成完整的点云装配体;
步骤六、测量步骤五中的点云装配体的间隙,获得实际通流间隙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智能化装配特点的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激光扫描仪器采用型号为HandySCAN700 3D的扫描仪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智能化装配特点的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对经过初步装配的汽轮机的各个部套贴上定位点的具体内容为:
在所有部套形变最小的位置贴上形状特殊的定位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智能化装配特点的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将汽轮机的各部套进行拆分,对拆分的汽轮机各部套进行再次贴应用标点,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拆分状态下的汽轮机各部套进行数据点扫描、步骤四中,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步骤三中扫描得到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用于去除体外弧点和步骤五中,将步骤四中的各部套的点云数据按照步骤二采集的装配状态下定位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装配,形成完整的点云装配体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A1、将上缸体放在支撑座上,进行内部套贴点定位扫描:吊出上汽缸体,对内部套贴点,使用MaxSHOT摄影系统对内部套的贴点进行摄影,采集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内部套进行数据点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然后吊出五、六级上隔板和转子;
步骤A2、对吊出的转子进行贴点定位扫描:对转子进行贴点,然后使用MaxSHOT摄影系统对转子的贴点进行摄影,采集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转子进行数据点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
步骤A3、对下缸体内部套进行贴点扫描定位:对所有的下隔板进行贴点,然后使用MaxSHOT摄影系统对所有的下隔板的贴点进行摄影,采集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所有的下隔板进行数据点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然后吊出所有下隔板;
步骤A4、对剩下的下缸体内部进行贴点扫描定位:对下缸体内部进行贴点,然后使用MaxSHOT摄影系统对下缸体内部的贴点进行摄影,采集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下缸体内部进行数据点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
步骤A5、对上缸体内部进行贴点扫描定位:对上缸体内的二、三、四级上隔板和上缸体进行贴点,然后使用MaxSHOT摄影系统对贴点部位进行摄影,采集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上缸体内的二、三、四级上隔板和上缸体进行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然后吊出二、三、四级上隔板进行贴点,对贴点部位进行摄影测量定位点的位置信息,再进行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然后对步骤A1中吊出的五、六级上隔板进行贴点,对贴点部位进行摄影测量定位点,再进行扫描得到三维点云数据;
步骤A6、将步骤A1至步骤A5中扫描获得的三维点云数据根据装配状态下定位点的位置信息进行定位整合得到点云数据组合体,判断整合后的点云数据是否有轴向间隙,如果是,则执行步骤A7,如果否,则执行步骤A8;
步骤A7、选取有轴向间隙的点云数据拟合出两个平面,测出两个平面的轴向间距从而获得通流轴向间隙;
步骤A8、截切垂直轴颈方向的点云数据,放大并拟合出两条直线,根据两条直线间的径向距离获得通流径向间隙;
步骤A9、根据步骤A7和步骤A8,获得实际通流间隙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554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