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肝癌标志物OXCT1及其在肝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28959.X | 申请日: | 2016-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7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凤;高平;黄的;李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10 | 分类号: | C12N9/10;C12N15/54;C12Q1/6886;G01N33/574;G01N33/573;A61K48/00;A61K31/7088;A61K39/39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穆彬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肝癌 标志 oxct1 及其 诊断 治疗 以及 预后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肝癌标志物OXCT1及其在肝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应用。本发明人发现OXCT1在体内肝癌肿瘤中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中明显上调,抑制内源性OXCT1可显著降低细胞增殖,另外OXCT1表达越高的肝癌患者其生存率越低,即OXCT1过表达明确指示较差的生存预后。基于此,OXCT1可以是肿瘤辅助诊断标记物,可以是肿瘤治疗有效靶点,还可以是肝癌患者生存预后指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在的肝癌标记物OXCT1,OXCT1基因在导致肝癌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且涉及OXCT1在肝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致死的首要因素。根据201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全世界肝癌当年死亡69.5万人,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率中列居第三位。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以及致死数最多的国家,我国的肝癌患者约占全球肝癌患者的52.7%。并且我国的肝癌患者每年都在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中国男性肝癌发病人数为326,698,女性肝癌发病人数为111,017,两者相加437,715人。因此,探索肝癌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寻找新型有效治疗方法对肝癌病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肝癌具有如此惊人地增长速度和致死率,使得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肝癌诊断手段包括血清检查、甲胎蛋白测定、超声检查、CT检查等,但是这些检测手段存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的缺点,常常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因此,发现新的高效的肝癌特异表达靶标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肝癌的治疗主要是早期手术切除和晚期化疗的方法,具体治疗策略决定于肝癌的发生阶段以及肝癌病人不同的分子分型,往往由于诊断时肝癌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发生转移而失去了手术机会,并且针对性的化疗方案也很难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在肿瘤的治疗研究中,随着基因工程的广泛应用和实践,针对肿瘤特异表达基因的基因治疗方法也开始登上肿瘤治疗的舞台。通过导入特定的与靶分子mRNA互补的DNA或RNA,来阻断异常表达的基因转录或翻译过程,抑制异常表达基因,最终实现针对特定表达基因而治疗肿瘤。因此,寻找出肝癌中特异且恶性表达的基因并阐明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对癌症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肝脏是合成酮体最主要的器官,肝细胞应对饥饿,合成酮体并快速对其他组织提供应急能源。由于肝脏中缺乏利用酮体的关键限速酶OXCT1(蛋白名为SCOT),导致肝脏本身不能利用酮体。目前,OXCT1在人类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机制还不明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肝癌临床病人的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比较OXCT1的表达,发现OXCT1基因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显著上调。此外,本发明人发现血清饥饿可以显著诱导OXCT1基因和蛋白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进而通过体内、体外功能实验发现:在肝癌细胞中OXCT1蛋白的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自噬密切相关。而通过抑制OXCT1蛋白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血清饥饿诱导细胞自噬的敏感性。
因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肝癌生物标志物,所述标志物是OXCT1基因/蛋白。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OXCT1基因/蛋白在制备检测肝癌的试剂盒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肝癌检测或肝癌预后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使用OXCT1基因/蛋白作为检测靶标。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试剂盒包含可以用于特异扩增OXCT1基因的引物对,或特异识别/结合OXCT1蛋白的试剂。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试剂是抗体。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引物设计方法即可设计出适用于扩增OXCT1基因的引物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89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