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气门导筒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76064.6 | 申请日: | 2016-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1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于波;樊巨廷;檀丽宏;庄丽;花琳;尹艳君;李研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主分类号: | F01L3/08 | 分类号: | F01L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马倩倩 |
地址: | 3004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气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配气相位调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气门导筒。
背景技术
双顶置配气凸轮轴(DOHC)凭借受力均匀、可靠性好、更适用于高速机等特点,被各大发动机生产厂商及研发机构用于高强化系数发动机的研发与配套中。在发动机研发阶段,配气相位调整是燃烧系统多参数匹配的一个关键环节,研发人员通过对不同的进/排气开闭角度进行调整,实现对发动机不同转速区间性能优化的兼顾。
但限于双顶置配气凸轮轴结构设计的约束,常规双顶置配气凸轮轴配气相位调整繁琐,调整方法为:首先测出位于导筒上方的间隙调整垫与配气凸轮基圆的间隙,通过目标相位计算出需要的间隙值,然后抽出配气凸轮轴拿出间隙调整垫进行更换,使更换后的间隙调整垫与凸轮基圆间隙满足配气相位调整需求,最后再次将配气凸轮轴装回到配气支撑体中,再次进行配气相位的核对工作,由于目前发动机基本为四气门结构,即两进气门两排气门,因此上述工作需要将四个气门都按照上述繁琐的过程进行配气相位调整,该调整过程给性能试验带来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损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组合式气门导筒,以解决双顶置配气凸轮轴发动机性能匹配过程中配气相位调整复杂、试验件成本高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组合式气门导筒,包括下导筒体、限位挡板、防松弹簧和上导筒体,所述下导筒体为上端设有上凸台的筒状结构,所述上凸台的半径小于筒状结构的半径,所述上凸台的内侧具有内螺纹;所述上导筒体为一端设有径向凸台的筒体结构,所述上导筒体通过其上的外螺纹与下导筒体的内螺纹旋转连接;所述防松弹簧安装在下导筒体的上端的凸台外径上,防松弹簧内径与下导筒体的上凸台外径保持间隙配合;所述下导筒体的内侧上凸台底部与限位挡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板的底面设有用于连接配气机构的气门杆的凹孔。
进一步的,所述下导筒体的内侧设有内嵌凹槽,所述限位挡板的端部安装在内嵌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挡板放入下导筒体的内嵌凹槽后,在其上表面与下导筒体的交接处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挡板的截面为几型结构,形成底部凹孔,限位挡板的下表面的凹孔的内径大于配气机构的气门杆身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下导筒体的中间设有螺纹孔,所述下导筒体的下端设有光孔。
进一步的,所述下导筒体和上导筒体上均设有齿槽。
进一步的,所述防松弹簧在自由状态时的高度大于下导筒体的上凸台的高度,防松弹簧的全压缩高度与上导筒体在下导筒体内的极限位置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挡板的端部的外径与下导筒体的内嵌凹槽内径公差为0.15~0.2mm。
进一步的,所述下导筒体的筒状结构的内孔直径公差比待调节的配气机构的弹簧盘外径大0.2~0.25mm;所述下导筒体下部筒状结构的外径公差比导筒滑槽的内径小0.25~0.3mm。
进一步的,所述防松弹簧的内径公差比下导筒体的上凸台的外径大0.2mm~0.5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通过对上导筒体、下导筒体的调整,实现上导筒体与配气凸轮基圆间隙的无极调整,较常规配气相位调整方法省去了拆除配气凸轮轴和更换导筒体上的气门间隙调整垫等工作,且无需再进行大量不同厚度的间隙调整垫准备,减少了性能试验时所用试验件的损耗,提高了性能试验过程的工作效率;
(2)具有配气相位调整灵活,加工和安装简单、故障处理方便、结构简单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组合式气门导筒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组合式气门导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组合式气门导筒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下导筒体的半剖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限位挡板的全剖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防松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上导筒体的半剖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导筒体,2-限位挡板,3-防松弹簧,4-上导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未经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6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致动器
- 下一篇:气门开启持续期连续可变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