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广义波前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实时避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2783.2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2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杜煜;张永华;宋晓帅;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广义 算法 移动 机器人 实时 方法 | ||
一种基于广义波前算法的动机器人实时避障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对整个栅格图进行代价值更新;在代价值更新后的栅格图上设定多个目标点;获取机器人所在位置到所有目标点的原始避障路径;对所有原始避障路径进行二次路径优化,并输出所有优化后的避障路径以及避障路径的最小曲率半径;对所有优化后的避障路径求避障路径总代价值的总和,并输出总和最小的避障路径,则该避障路径就是算法输出的最优避障路径;由寻线算法来解释最优避障路径,并输出机器人的横向控制量;由速度判断算法来解释最优避障路径的最小曲率半径,并输出移动机器人的纵向控制量。本发明能够满足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从而能直接用来作为移动机器人的横向控制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广义波前算法的自适应多目标移动机器人避障方法,属于人工智能领域。
背景技术
避障方法对于移动机器人来说是一项关键技术,每一个移动机器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避障策略。目前最常见的是用于局部路径规划的VFH系列避障算法和用于局部路径规划的A*系列避障算法。VFH系列避障算法根据正前方障碍物的密度来给出横向控制量,因此避障路径十分的灵活。但是这种特性既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因为这种避障路径的随意性,会造成移动机器人行驶缺乏目的性,不利于避障结束后恢复沿着预定轨迹正常行驶。A*系列避障算法,会在移动机器人的前方设定唯一的目标点,然后规划出唯一的避障路径。这种方法由于目标点的唯一性,会造成生成的避障路径十分的死板,避障路径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除此之外,A*系列避障算法,产生的避障路径一般为折线避障路径,不能直接用来作为移动机器人的横向控制量。
本发明采用全新的避障算法,既能够兼顾上述两种算法的优点,又能够很好的克服它们自身的缺点。本算法是在广义波前算法的基础之上,通过结合多目标点技术和避障路径二次优化技术,使算法生成的避障路径,能够同时兼顾目的性和灵活性,并且满足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从而能够直接用来作为移动机器人的横向控制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广义波前算法的多目标点、平滑路径的移动机器人路径避障算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S1由广义波前算法以移动机器人所在的栅格为中心栅格,对整个栅格图进行更新。
本方法的非线性膨胀函数用于对雷达检测到的车辆周围的障碍物进行膨胀。栅格图采用多层次栅格图,每层栅格分别表示事物的一种属性。算法以移动机器人所在的栅格为起始栅格,采用迭代方式对栅格图中每个栅格的代价值进行更新,并且更新栅格代价值的过程中不设定目标点。
S2在更新后的栅格图上设定多个目标点。
本算法中在已经更新过代价值的栅格图上,设定以先验轨迹点为中心点的多个目标点,并且设定的目标点距离车的纵向距离的大小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
S3获取移动机器人所在位置到所有目标点的原始避障路径。
S4对所有原始避障路径进行二次路径优化,并输出所有优化后的避障路径以及避障路径的最小曲率半径。
二次路径优化算法中,生成的优化路径共有左并线避障路径、右并线避障路径、左转弯避障路径、右转弯避障路径、原始波前避障路径五种避障路径。并线避障路径采用的是余弦轨迹避障路径。转弯避障路径采用的是1/4圆弧轨迹避障路径。
S5对所有优化后的避障路径,求其所包含的所有栅格的总代价值的总和,并输出总和最小的避障路径,则该避障路径就是算法输出的最终的最优避障路径。
S6由寻线算法来解释最优避障路径,并输出移动机器人的横向控制量。
S7由速度判断算法来解释最优避障路径的最小曲率半径,并输出机器人的纵向控制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未经北京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27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持续续航的互联网无人机
- 下一篇: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建筑施工能耗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