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磷石膏固化盐废弃物制备的磷基盐矿采空区充填材料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49002.6 申请日: 2016-03-16
公开(公告)号: CN105777036B 公开(公告)日: 2018-11-13
发明(设计)人: 马保国;金子豪;孟倩玥;苏英;贺行洋;李显良;祝路;卢文达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4B28/14 分类号: C04B28/14;C04B18/04
代理公司: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代理人: 崔友明
地址: 430070 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利用 石膏 固化 废弃物 制备 盐矿 采空区 充填 材料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充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磷石膏固化盐废弃物制备的磷基盐矿采空区充填材料。其组分及重量份含量为:磷石膏10‑30份、盐废弃物70‑85份、缓凝剂0‑0.2份、塑化剂0‑0.4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利废率高,主要原料为磷化工、盐化工的废弃物,制备成本低;2、凝结时间可调,采用缓凝剂调节充填材料的凝结时间,使其具有足够的充填时间;3、粘度可调,采用塑化剂改善充填材料的粘度,满足充填工艺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磷石膏固化盐废弃物制备的磷基盐矿采空区充填材料。

背景技术

磷石膏是我国磷化工生产中最主要的工业副产品,每生产1吨P2O5就要排放4.5~5.5吨磷石膏。由于磷石膏中含有磷、氟、有机物等有害杂质,目前尚无有效的预处理技术完全消除杂质的影响,导致以磷石膏为原料制备的相关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用磷石膏的积极性不高,主要采取露天堆存方式处理。据统计,目前我国磷石膏累计堆存量已超过3亿吨。磷石膏的堆存量与日俱增,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耗费可观资金,浪费资源,且有害杂质随雨水浸出,产生酸性废水,引起土壤、水系、大气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害。因此,实现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与合理处置是关系到我国、我省农业、磷化工及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盐化工产业是我国基础化工产业,孝感市云应盐矿区属省政府重点扶植的八大产业集群之一的盐化工产业集群所在地。但该行业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和安全隐患,已成为制约我省盐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且为悬在不少盐化工企业头上、威胁其生存的利剑。目前盐化工产业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盐腔失稳引发地质灾害,云应盐矿区开采至今已采出原盐9000多万吨,所形成的地下盐腔超过了2300万立方米,现正在运行的岩盐溶腔超过了1000万立方米,存在巨大的地灾隐患。(2)废弃物难以处置,其制造纯碱所产生的碱渣、烧碱企业产生的盐泥、等废弃物主要采取地面堆存方式,占用土地,严重污染环境。上述现象是我国盐化工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盐化工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需尽快开发新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盐化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利用磷化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和盐化工产生的碱渣、盐泥等废弃物制备充填材料。

中国专利ZL201210081059.9公布了利用煤矸石制作的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该发明利用煤矸石充填煤矿采空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减少地表的堆存量,降低充填成本;中国专利ZL201210557761.8公布了一种矿山全尾砂碱胶凝材料胶结充填材料,充分利用粒化高炉矿渣粉、钢渣粉、铜渣粉、粉煤灰等含玻璃体工业废渣,变废为宝,减少废渣污染,利于环保;中国专利ZL20140810478.0公布了一种早强型煤矿采空区充填材料,早期强度高可达10.0MPa,28d抗压强度可达到18.01MPa。本发明专利利用磷化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和盐化工产生的碱渣、盐泥等废弃物制备充填材料,可同时实现磷化工和盐化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制备的充填材料,生产成本低,性能优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磷石膏固化盐废弃物制备的磷基盐矿采空区充填材料,其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所制备的盐矿采空区充填材料,利废率高,凝结时间、粘度可控。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磷石膏固化盐废弃物制备的磷基盐矿采空区充填材料,其组分及重量份含量为:磷石膏10-30份、盐废弃物70-85份、缓凝剂0-0.2份、塑化剂0-0.4份。

按上述方案,其组分及重量份含量为:磷石膏15-20份、盐废弃物80-85份、缓凝剂0.15-0.2份、塑化剂0.3-0.4份。

按上述方案,所述磷石膏为磷基建筑石膏,其细度以0.2mm方孔筛筛余量百分数计,筛余量不大于1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90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