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25736.0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6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强;熊金峰;王秋飞;周恒祥;李浩晨;张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梯次 利用 评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在环境压力和能源危机的形势下,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发推广的新汽车产品。电动汽车一般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单元,一般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后就不再适合在电动汽车上使用,而随着电动汽车的保有量逐步提升,更换下来的电池越来越多,如何利用和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就成为一个迫切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全部报废当垃圾处理,没有尽量发挥动力电池的残余价值,会提高电动汽车的成本,因此梯次利用的研究得到了行业普遍的重视。
现有技术中,一种是利用工业CT无损检测和成像来判断电池内部是否鼓胀损坏,或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判断,以上方法需要大型仪器设备,成本很高。或者像新电池一样,根据电池表观测试数据来配组。比如容量、内阻、自放电、充放电特征曲线。进一步的研究有根据电芯新状态的表观测试参数与退役后的表观测试参数对比分析来判断配组利用。这些方法无法判断电池是否有内部损坏,因为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温度、振动、连接阻抗等不同,可能同样的新电池参数和退役测试参数相同,实际经历不同而内部差异很大,配组后性能无法预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梯次利用判定方法和配组使用方法的缺陷,提供一种梯次利用的电芯筛选和配组方法,既能保证分析可信度和配组后使用的可靠性,又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繁复的检测分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评估方法,包括步骤:
S1、为每一个新电池芯建立一个唯一追溯编码;
S2、将新电池芯的追溯编码和状态配组参数上传到远程监控服务器;
S3、跟箱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将每个电池芯即时采集数据上传给远程监控服务器;
S4、远程监控服务器根据每个电池芯的BMS采集数据,计算电池芯的演变模式;
S5、对远程监控服务器给出的电池芯演变模式取样进行CT成像、表观测试和拆解分析,形成坏电芯剔除标准;
S6、对退役电池芯,按照远程监控服务器给出的演变模式和异常数据,剔除坏电芯;
S7、跟据演变模式一致性和新电池配组参数测量,对退役电池进行配组使用;
S8、根据梯次利用的电池组中非预期损坏,将电池芯进行CT成像、各种表观参数的测量和拆解分析,修正远程监控服务器演变模式的分析方法和坏电芯剔除标准;
S9、按照新的标准剔除坏电芯,重新计算每个电池芯的演变模式,按照演变模式一致性和新电池配组参数选配后续梯次利用电池组。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评估方法,利用电芯整个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演变预测的一致性,跟状态参数配组相比,梯次利用电池组的寿命得到最大的发挥,可以不断提高配组效果,可信度和可靠性高,且不需要昂贵的配组仪器设备和繁复的测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评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评估方法,包括步骤:
S1、为每一个新电池芯建立一个唯一追溯编码;
S2、将新电池芯的追溯编码和状态配组参数上传到远程监控服务器;
S3、跟箱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将每个电池芯即时采集数据上传给远程监控服务器;
S4、远程监控服务器根据每个电池芯的BMS采集数据,计算电池芯的演变模式;
S5、对远程监控服务器给出的电池芯演变模式取样进行CT成像、表观测试和拆解分析,形成坏电芯剔除标准;
S6、对退役电池芯,按照远程监控服务器给出的演变模式和异常数据,剔除坏电芯;
S7、跟据演变模式一致性和新电池配组参数测量,对退役电池进行配组使用;
S8、根据梯次利用的电池组中非预期损坏,将电池芯进行CT成像、各种表观参数的测量和拆解分析,修正远程监控服务器演变模式的分析方法和坏电芯剔除标准;
S9、按照新的标准剔除坏电芯,重新计算每个电池芯的演变模式,按照演变模式一致性和新电池配组参数选配后续梯次利用电池组。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57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