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翼式双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90683.3 | 申请日: | 2016-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9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飞 |
主分类号: | B64C1/00 | 分类号: | B64C1/00;B64C27/20;B64C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5000 安徽省黄山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翼式双涵道 垂直 起降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可垂直起降的飞翼式双涵道飞行器。主要属于航空领域。可广泛用于航拍,航空,消防,巡逻,农业,快递,无人反潜,航模等多个方面。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消费级无人机,中小型飞行器的迅猛发展,民用飞行器与生活越来越贴近,飞行器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民用市场上飞行器多以中小型飞行器为主。且飞行器主要分为两类:固定翼飞机和多旋翼飞行器。其两者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固定翼飞机飞行效率高,但起降方式复杂,不能垂直起降,且飞行速度不能太小;多旋翼飞行器可以垂直起降,速度可控,但飞行速度不能太大,飞行时间短,飞行效率低。在民用无人机迅速发展的今天,以上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必要了。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以上缺陷。本飞翼式双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同时拥有固定翼飞机和多旋翼飞行器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本发明可垂直起降,可空中悬停,速度可控,可以达到固定翼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效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市场上大部分固定翼飞机不能垂直起降,不能空中悬停和固定翼飞行器飞行速度慢,飞行效率低的缺点设计出一种既能有效综合以上飞行器的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缺点的新飞行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飞翼式双涵道可垂直起降飞行器。它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机身1,第二部分为1号涵道发动机4,2号涵道发动机5和后置发动机6,第三部分为垂直尾翼16,1号水平尾翼12,2号水平尾翼13,3号水平尾翼14,4号水平尾翼15,1号翼尖小翼10,2号翼尖小翼11。第四部分为支撑杆19,第五部分为外挂云台和相机或光电传感器20。
机身1为飞翼式,从俯视角度看为等腰三角形,机身1可折叠,1号折叠线17和2号折叠线18为机身折叠处。机身1被1号折叠线17和2号折叠线18分为三部分。机身1上分布有1号涵道2和2号涵道3。涵道2与涵道3关于机身1对称。1号涵道发动机4和2号涵道发动机5分别位于1号涵道2和2号涵道3的中央,并由连杆22固定。其发动机的安装方式为一台发动机向上安装或两台发动机上下对称安装。1号涵道发动机4和2号涵道发动机5上分别安装有1号螺旋桨7和2号螺旋桨8。后置发动机6位于机身1的尾部中央,后置发动机6上安装有后置螺旋桨9。1号涵道发动机,2号涵道发动机和后置发动机6为电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或涡轮发动机。1号螺旋桨7,2号螺旋桨8和后置螺旋桨9为两叶桨或3叶桨或5叶桨。飞行器的1号水平尾翼12,2号水平尾翼13,3号水平尾翼14,4号水平尾翼15分别位于机身1的尾部。飞行器的1号翼尖小翼10和2号翼尖小翼11分别位于机身1的左右两边,并向下弯曲。飞行器的垂直尾翼16位于机身1的尾部中间,位于机身1上部。支撑杆19位于机身1的前部中间,位于机身1下部。支撑杆19和向下弯曲的1号翼尖小翼10,2号翼尖小翼11三点接地,支撑住机身1。或在支撑杆19和1号翼尖小翼10,2号翼尖小翼11下安装轮子,使其成为起落架,则此时飞行器可滑跑起降。相机或光电传感器位于机身1的前部中间,安装于机身1之下。后掠角21为飞翼机身1的后掠角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了空气动力学,飞行器采用了飞翼式机身,升阻比较高。飞行器中间采用双涵道的布局,使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全部从中间流过,增大了动力,减小了气流阻力。同时当飞行器正常巡航时,来流顺着飞行器下壳体向后流动,当流过涵道时会形成一层气垫。通过涵道被主发动机加速的斜向后的高速气流作用于气垫上能产生一定升力,原理类似于地效飞行器,同时涵道上方会形成零压区。本发明可以垂直起降,可以使飞行器拥有常规固定翼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效率高,隐身性好,飞行稳定性高,实用性强,可以军民两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飞行器整体的俯视图。
图2为飞行器整体的左视图。
图3为飞行器整体的右试图。
图4为飞行器整体的主视图。
1, 飞行器机身;2,1号涵道;3,2号涵道;4,1号涵道发动机;
5,2号涵道发动机;6,后置发动机;7,1号螺旋桨;8,2号螺旋桨;
9,后置螺旋桨;10,1号翼尖小翼;11,2号翼尖小翼;12,1号水平尾翼;
13,2号水平尾翼;14,3号水平尾翼;15,4号水平尾翼;16,垂直尾翼;
17,1号折叠线;18,2号折叠线;19,支撑杆;20,云台相机或光电传感器;
21,后掠角;22,连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飞,未经张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06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