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酮酸钠在制备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和/或输注后组织损伤储存液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2429.8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4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赣;周虹;赵莲;王瑛;尹玉静;夏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7/12 | 分类号: | A61K47/12;A61K35/18;A61P7/08 |
代理公司: | 11322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鲁兵;郭凡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酮酸 制备 改善 储存 红细胞 质量 输注后 组织 损伤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丙酮酸钠的一种新用途,即在制备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和/或输注后组织损伤的储存液中的应用。将丙酮酸钠作为活性成分制备成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和/或输注后组织损伤的储存液,可缓解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和/或输注后组织损伤,疗效显著,而且没有副作用,安全性好,在研究和开发此类储存液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社会意义巨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丙酮酸钠在制备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和/或输注后组织损伤储存液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临床中,对于创伤或者手术中造成的大量出血的患者,输血是一种基本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由于红细胞具有结合和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的功能,可以为组织提供氧气并运走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输血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组织供氧,改善氧合状态。但是在临床输血中,做不到现用现取,患者输注的红细胞多为储存了一段时间的红细胞(即储存红细胞)。
目前,临床上4℃储存红细胞时间上限为42天,红细胞主要保存在含有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和腺嘌呤等的CPDA-1储存液中,或含有氯化钠、腺膘呤、葡萄糖和甘露醇等的SAGM储存液中。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即“储存损伤”。比如,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因能量供应不足,ATP浓度降低,其膜蛋白、膜脂质会发生过氧化,细胞氧化应激水平会升高等,发生“储存损伤”的储存红细胞回输后,可能会造成机体氧化应激、炎性反应以及器官损伤等不良反应。
虽然有研究表明,改进储存液的成分可以改善红细胞储存损伤。如在储存红细胞中添加能量代谢底物葡萄糖等可改善红细胞能量代谢,有效降低储存红细胞的溶血率,但是不能改善红细胞氧化损伤。Stowell等在储存红细胞中添加维生素C,可有效提高储存红细胞回输存活率,并且能够降低其免疫原性,然而并不能改善其回输后机体的细胞因子水平,即不能改善储存红细胞回输后机体的炎症反应水平(Stowell,S.R.,Smith,N.H.,Zimring,J.C.,Fu,X.,Palmer,A.F.,Fontes,J.,Banerjee,U.&Yazer,M.H.(2013)Additionof ascorbic acid solution to stored murine red blood cells increasesposttransfusion recovery and decreases microparticles andalloimmunization.Transfusion,53,2248-2257.)。
因此,寻找一种用于储存红细胞的储存液,既具有抗氧化功能又能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以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以及回输引起的组织损伤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丙酮酸钠的一种新用途,即丙酮酸钠在制备改善储存红细胞质量和/或改善输注后组织损伤储存液中的应用。
所述丙酮酸钠为医药级丙酮酸钠。
所述储存液的活性成分为丙酮酸钠。
丙酮酸钠在储存红细胞中的终浓度为1-10mM,优选的终浓度为1-2.49mM、1-2mM、2-2.49mM、1-1.5mM、1.5-2mM或1.5-2.49mM。
所述储存液的活性成分为丙酮酸钠溶液,该溶液是由丙酮酸钠和生理盐水配制而成,或由丙酮酸钠和血液保存液配制而成;所述血液保存液可以选自CPDA-1溶液、SAGM溶液等中的一种。
丙酮酸钠在所述溶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575-35.75%,优选3.575-8.90%。
所述CPDA-1溶液包含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每1000mLCPDA-1溶液中含有26.3g枸橼酸钠、3.27g枸橼酸、31.9g葡萄糖、0.275g腺嘌呤、2.22g磷酸二氢钠和其余的灭菌水。
所述储存液与红细胞混合后再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24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粒体靶向的多糖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蛋白包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