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线铁酞菁/碳纳米纤维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7863.7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6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母静波;郭增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B01J35/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元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3115 | 代理人: | 刘闻铎 |
地址: | 056038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线铁酞菁 纤维 异质结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的技术领域,涉及纳米线铁酞菁/碳纳米纤维异质结复合材料,具体涉及纳米线铁酞菁/碳纳米纤维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酞菁是一种环内空穴可以容纳与之直径相匹配的如铁、钴、镍等许多过渡金属的大环配合物,酞菁环本身是具有18π电子的大的二维共轭体系,作为一种大环配合物,由于其在大于400nm的长的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峰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开发潜质的可见光催化剂之一,这样就可以利用太阳能处理污水问题。光催化作用主要取决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果,为提高金属酞菁的可见光催化效率,多采用构建异质结材料,通常与金属酞菁构建异质结的材料为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然而,其捕获和传输光生电子的能力有限。因此,与超强电子传输能力的电纺碳纳米纤维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电子的传输运动,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
然而,有机晶体通常难于长大,通常制备金属酞菁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采用的方法是,将金属酞菁和经二氯亚砜处理后的碳纤维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烘干使金属酞菁转移至碳纤维上。这种制备方法通常比较复杂、产品良率较低,主要表现在金属酞菁与碳纤维的接触程度上疏松,甚至是物理附着在碳纤维上,难以形成良好的异质结,不利于光生电子的捕获与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纳米线铁酞菁/碳纳米纤维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制备工艺简洁,是一种高效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易于规模化生产。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纳米线铁酞菁/碳纳米纤维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含铁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复合材料的制备,所述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含铁碳纳米纤维、4-硝基邻苯二腈和钼酸铵一同倒入反应釜中,然后向其中加入乙二醇,将反应釜密封,置于150-160℃烘箱中加热处理7-9h,取出反应釜,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釜底反应产物,洗涤,烘干,得到产品。
4-硝基邻苯二腈:钼酸铵:含铁碳纳米纤维的重量比为(1.6-1.8):1:(4-6)。
含铁碳纳米纤维、4-硝基邻苯二腈、钼酸铵和乙二醇的总量为反应釜容积的78%-80%。进一步的乙二醇的用量为反应釜容积的75%<V乙二醇<78%。
烘干时,将洗涤后的反应产物置于真空烘干箱中干燥4-6h,烘干温度为40-60℃。
洗涤时分别用乙醇和蒸馏水各清洗三次,先用乙醇洗涤三次,再用蒸馏水洗涤三次。
所述含铁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聚丙烯腈和铁盐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得到含铁盐的有机纳米纤维,然后再经过氧化、碳化处理,得到含铁碳纳米纤维。
所述含铁碳纳米纤维的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质量比为1:(0.01-0.03)的聚丙烯腈与FeCl2·4H2O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磁力搅拌20-24h,得到混合溶液;
(2)、将混合溶液转入到注射器中,并通过一导管连接到一金属接头上,使用流量控制器控制混合溶液保持流速在0.1-10sccm;
(3)使用平板电极、平行金属板电极或者可转动的滚筒电极作为接收电极,将高压静电器的两极分别连接在金属接头和接收电极上,通过高压静电器提供10kV的高压,开始纺丝,得到含铁盐的有机纳米纤维;
(4)将含铁盐的有机纳米纤维置于管式反应炉中进行氧化、碳化:调控管式反应炉的温度,以1℃/min的升温速度将管式反应炉的温度从室温升至270℃,并于270℃保持2h;再次升温,以5℃/min的升温速度将管式反应炉的温度从270℃升至1000℃,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含铁碳纳米纤维;通过本发明的升温方式所得纤维可以经过预氧化充分,便于形成的梯形大分子发生交联.转变为稠环状结构。碳化后所形成的碳纳米纤维没有断裂和交联现象,纤维直径分布较窄,集中200-250nm范围内。
聚丙烯腈在混合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数为11%-12%,优选1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程大学,未经河北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78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