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窥镜用剪刀及内窥镜用高频处置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7936.0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6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靖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A61B18/12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崔炳哲;向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剪刀 高频 处置 器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剪刀,用该剪刀剪切生物体组织时剪刀片不仅不会打滑,而且能够准确剪切目标生物体组织,例如不会以到达肌层那样的深度剪切,而是能够进行微创手术。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剪刀(100)在使用时插入于内窥镜的钳子孔来剪切生物体组织,该内窥镜用剪刀具备彼此对置地重叠且可开合地被沿重叠方向延伸的转动轴(29)轴支承的一对剪刀片(12)、剪刀片(22)和操作线(30)。一对剪刀片(12)、剪刀片(22)分别具有把持并剪切生物体组织的刃部(13)、刃部(23)。在一对剪刀片(12)、剪刀片(22)中的至少一剪刀片的前端部,比刃部(13)更向闭合方向突出而形成有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爪部(14)。在剪刀片(12)的刃部(13)、剪刀片(22)的刃部(23)局部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凹部(15)、凹部(25),除了爪部(14)及凹部(15)、凹部(25)以外的刃部(13)、刃部(23)形成为沿前基端方向延伸的平坦线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入于内窥镜的钳子孔而被使用的内窥镜用剪刀及内窥镜用高频处置器具。
本申请基于2014年10月29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19976号、2014年10月30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1892号、2015年10月19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05864号及2015年10月19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0586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由于内窥镜手术是微创手术,因此例如使用于切除病变组织等生物体组织的外科手术等。作为这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已知有将生物体组织用环状勒除器结扎并去除的器具、具有杯状或板状钳子片的把持钳子及用剪刀片剪切生物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剪刀等。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开合操作整体形成有锯状鳄齿的一对板状钳子片的把持钳子。在钳子片的前端部形成有向闭合方向突出的爪部,多个鳄齿与该爪部连接并朝向前基端方向排列设置于钳子片的大致整体上。
把持钳子是将生物体组织强力把持并以剜取的方式切除的器具。即,如专利文献1的图7所示,把持钳子是将包含病变组织等切除对象部位的规定宽度的区域保持并整体剜取的器具。相对于此,内窥镜用剪刀是用重叠的一对剪刀片向生物体组织施加剪切力来把持生物体组织,并根据需要施加高频电压而将生物体组织烧灼而剪切的器具,与把持钳子有区别。内窥镜用剪刀是沿病变组织等切除对象部位的周围将生物体组织逐步剪成环绕状而切除切除对象部位的器具。内窥镜用剪刀能够准确地仅切除生物体组织的目标部位,因此比把持钳子更加适合做微创手术。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内窥镜用剪刀的一例。在该内窥镜用剪刀的剪刀片前端部形成有向闭合方向突出的爪部,能够在把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用剪刀片准确剪切。在专利文献2的图8中公开了将剪刀片的刃部形成为锯齿状的内容。通过将刃部设为上下弯折的锯齿状,也能够剪切相对较硬的生物体组织。更具体而言,专利文献2的剪刀片中,在刃部的前基端方向的大致整体上与前端的爪部连接而形成有多个锯齿,换言之,爪部以从前端锯齿的凹部隆起的方式突出。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内窥镜用剪刀的另一例。在该内窥镜用剪刀的剪刀片(刀片)的刃部(刃面)形成有凹口。所述凹口形成为其厚度较薄而不至于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剪刀片,并作为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剪切时的防滑部件发挥功能。
并且,在以往,作为用于实施切除体腔内的病变部位等,或者切开生物体组织等的处置的医疗用器具,已知有与内窥镜一同使用并在操作线的前端部配置有一对把持片的内窥镜用高频处置器具。
例如,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用高频处置器具(以下也称为“现有技术1”),其具备彼此被支承销轴支承而转动位移到张开状态或闭合状态的一对剪刀片,上述剪刀片通过操作线的进退操作而位移到张开状态或闭合状态。在现有技术1中,具有用于向设置在剪刀片的刃部施加高频电源的连接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木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79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