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车内报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3822.2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0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薛忠余;张久福;王岁龙;蔺博见;管鹏举;程磊磊;王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5/31 | 分类号: | B60R25/31;B60R25/01;B60R25/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64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 视觉 汽车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车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车内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夏天经常性持续高温,车主由于粗心,使乘客滞留在汽车内,而造成不幸的 伤害事故,令人唏嘘不已。目前也出现了一些车内报警系统,但是都不够智能。例如,有些 是利用红外传感器,对车内乘客识别并进行报警;有些是基于声控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当 监测到车内儿童的哭喊声及造成汽车振动时,判断车内有儿童,进而报警。
这类报警器装置大部分是当车内乘客感到不适或遇到危险时才进行报警,有时虽然已经 报警,但还是不能很好地保护乘客,不能防患于未然,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车内 报警系统,避免出现在高温环境下有乘客滞留在车内的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包括安装在车内用于检测是否有乘客存在的CCD摄像机,以及安装在车外用于检测是否 已经达到安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连接ECU模块,所述的CCD摄像机经 过图像采集卡连接ECU模块,ECU模块连接报警装置以及中控门锁。
所述的ECU模块连接用于控制锁门的强制按钮。
所述的强制按钮设置在车主的车钥匙上。
所述的CCD摄像机设置有两个,一个安装在车内正上方用于检测车内座椅上的乘客,另 一个安装在前排座椅后方用于专门检测安全座椅上的婴儿。
所述的ECU模块连接有存储器。
所述的报警装置安装在车辆的车门上,在车钥匙上还设有钥匙报警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CCD摄像机检测座椅上是否有 乘客以及婴儿滞留,CCD摄像机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发送给图像采集卡,图像采集卡将CCD 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发送给ECU模块,ECU模块通过 人脸检测判断是否有乘客滞留,进而控制车辆的中控门锁和报警装置。本实用新型车外的温 度传感器检测车外环境温度,ECU模块设置安全温度值,若超过安全温度并且检测到车内有 滞留乘客,若此时如果驾驶员下车锁门,ECU模块将发送指令使汽车中控门锁不能锁死,报 警装置报警,以提示车主车内有滞留乘客,此时锁门会威胁到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当温度 传感器检测温度小于安全温度,或CCD摄像机不能检测到车内乘客时,中控门锁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减小高温天气车内滞留乘客出现的危险隐患,准确智能。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ECU模块连接用于控制锁门的强制按钮,强制按钮设置在车主 的车钥匙上,ECU模块检测到车内有乘客滞留时,车门不会锁死,当车主确认之后,通过按 下钥匙上的强制按钮,才能够强制锁死车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过程流程图;
附图中:1-CCD摄像机;2-图像采集卡;3-ECU模块;4-温度传感器;5-报警装置; 6-中控门锁;7-强制按钮;8-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系统由环境信息、本车、控制部分和执行部分四部分组成。
环境信息的采集对象包括车内乘客、车内婴儿和车外环境温度;本车部分包括两个CCD 摄像机1、图像采集卡2和温度传感器4,CCD摄像机1分别安装在车内正前上方、正后方。 正前上方的CCD摄像机1用来检测车内座椅上的乘客,正后方的CCD摄像机1用来检测安 全座椅上的婴儿,因为通常安全座椅绑在副驾驶座后面,温度传感器4安装在车外;控制部 分包括ECU模块3和存储器8;执行部分包括报警装置5、汽车中控门锁6和强制按钮7, 报警装置5和强制按钮7设置在汽车钥匙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38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