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0443.7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1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黄思德;孙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22 | 分类号: | F16L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贝贝;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制动 管管 支架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制动硬 管管夹支架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管路在前机舱内分布较多,例如,布置在前机舱内的制动硬管 包括左前和右前硬管、左后和右后硬管、以及ABS/ESP(防抱死制动系统/ 电子稳定系统)模块至制动总泵前/后腔硬管,当前机舱空间比较紧张时,管 路的合理布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汽车前机舱内的制动硬管多是分别通过各自的硬管管夹固定的,或 三孔单排管夹固定三根硬管,其余硬管分散布置,布置较为凌乱,占用了较 多的前舱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 技术中的缺陷,实现对汽车前机舱内的硬管进行整齐的固定,减少对前舱空 间的占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包括:
硬管管夹,所述硬管管夹的两个相对侧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硬 管的管夹固定孔,所述管夹固定孔的顶部开口,以供硬管卡入;各所述管夹 固定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管夹支架,用于固定到车身上,所述管夹支架与所述硬管管夹之间通过 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硬管管夹上,所述管夹支架上开 设有正方形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卡入到所述正方形孔内,所述第一连接件包 括两个正交叉设置的梯形平板,所述梯形平板的上底面与所述硬管管夹固定 连接,所述梯形平板的下底面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正方形孔的对角线长度, 且大于所述正方形孔的宽度,所述梯形平板的上底面长度小于所述正方形孔 的边长。
进一步的,所述硬管管夹上设置有与所述正方形孔相匹配的方形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硬管管夹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管夹支 架为钣金件。
可以选择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螺栓或者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管夹固定孔的开口处设置有弹性限位件,所述弹性限位 件从所述管夹固定孔的顶部开口边缘朝向所述管夹固定孔内部中间延伸,以 防止所述硬管从所述管夹固定孔内脱出。
进一步的,所述管夹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穿过第二连 接件将所述管夹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到车身上。
进一步的,所述硬管管夹上开设有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机舱,所述前机舱内设有如 权利要求上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及汽车,由于通过硬管管 夹固定硬管,管夹支架与硬管管夹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而管夹支架固 定到车身上,硬管管夹在两个相对侧上均开设管夹固定孔,并且各管夹固定 孔的轴线平行,由于硬管管夹采用两侧均开设管夹固定孔的形式,可以固定 较多的硬管,且硬管卡入管夹固定孔后能够相互平行地固定,使得硬管的排 列较为整齐,并节约了前机舱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的结构示 意图;
图2为图1中硬管管夹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硬管管夹;2-管夹支架;3-第一连接件;
4-方形凸起;5-弹性限位件;101-管夹固定孔;
1011-圆弧部;1012-开口部;102-减重孔;
201-正方形孔;202-安装孔;301-梯形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 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 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成的结构示 意图;图2为图1中硬管管夹的主视图。
请参照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管夹支架总 成,包括:硬管管夹1和管夹支架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04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