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前地板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52834.6 | 申请日: | 201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5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宾;李海燕;魏书浩;张寿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黄志兴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地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前地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在车身的设计上安全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车辆的地板是车身的基础,车身地板承载着车身附件及乘客货物的重量,同时还要承受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载荷、振动、冲击和扭矩,因此,要求车辆的地板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以及抵抗变形的能力,例如,在车辆的地板上设置各种加强梁、加强板进行加强。
但是,采用加强板或加强梁进行加强,主要增加的是前地板的强度和刚度,在产生碰撞时只能靠自身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而不能将碰撞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流出去。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前地板及车辆,可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冲击力,从而可减小车辆前地板的变形,利于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地板,所述车辆前地板包括前地板主体,所述前地板主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车辆的前围板连接的前横梁,所述前横梁形成有第一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主体包括分别在两侧沿纵向延伸的边纵梁,所述第一腔体从一侧的一个边纵梁延伸至另一侧的另一个边纵梁。
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包括横梁外板和横梁内板,所述横梁外板和所述横梁内板扣合固定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一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主体还包括在两个所述边纵梁之间纵向延伸设置的中通道,两个所述边纵梁与所述中通道之间分别设置有前地板板体;
所述中通道包括凸出于所述前地板板体的上表面的主体梁,所述主体梁上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主体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梁为“几”字形结构,所述“几”字形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加强件,所述“几”字形结构两侧的位于底部的两个弯折部位与对应侧的所述加强件之间分别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板体底面设置有地板纵梁,所述地板纵梁与所述前地板板体形成第三腔体。
进一步的,述第三腔体位于所对应侧的所述第二腔体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主体还包括横向设置在所述边纵梁和所述中通道之间的前座椅横梁,所述边纵梁与所述前座椅横梁之间设置有前座椅纵梁。
进一步的,所述前座椅纵梁与所述边纵梁和所述前地板板体围设形成有第四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前地板,通过在车辆前地板主体上设置与前围板连接的前横梁,由于前横梁具有腔体,增加了断面面积,除可增加车辆前地板的刚度和强度外,在车辆前端受到撞击时,该前横梁可有效地传递和分散碰撞冲击力,可减小车辆前地板撞击产生的变形,从而可防止车辆受到撞击时,发动机入侵过多而对驾驶室造成危害,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另外,车辆在受到撞击时,前横梁的腔体可有效吸收碰撞能,利于减小撞击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有前地板以及前围板,所述前地板为如上所述的车辆前地板,所述车辆前地板的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前围板连接。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辆前地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车辆前地板的部分结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车辆前地板的部分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C-C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D-D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前地板主体;1-前横梁;
11-第一腔体;12-横梁外板;
13-横梁内板;2-边纵梁;
3-中通道;31-主体梁;
32-加强件;33-第二腔体;
4-前地板板体;5-前座椅横梁;
6-前座椅纵梁;61-第四腔体;
7-地板纵梁;71-第三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52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