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23617.X | 申请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3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柯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荣辉 |
主分类号: | F02M25/00 | 分类号: | F02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黄超;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态 分子 助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尤指一种可使气态分子助燃器的气态分子具备主动力来输出,藉此来提升气态分子助燃器使用效果的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为让内燃机的汽缸避免产生积碳,以及降低内燃机的汽缸的工作温度,乃有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的开发。
如图1所示,中国台湾TW102100175号“气态分子助燃器”发明专利申请案;该TW102100175号发明专利申请案,主要藉一第一瓶体1与一第二瓶体2之间连接着一连接管3,该第一瓶体1内安装着液体,该第二瓶体2内安装有气液分离用滤材,该第二瓶体2上有出气管31,该出气管31的出气端插设于内燃机的进气通路(空气滤清器的进气管)上。
藉由该内燃机汽缸所形成的负压来产生吸力,藉此该第一瓶体1的水分子经第二瓶体2的气液分离用滤材后,使气态分子被该内燃机汽缸的负压来吸力入汽缸内,进而达到气态分子助燃的目的。
上述TW102100175号“气态分子助燃器”发明专利申请案藉由上述的构造,固然已能达成由液体分子气化后成气态分子助燃的效果。然而,该TW102100175号“气态分子助燃器”发明专利申请案,其气态分子藉由该内燃机汽缸所形成的负压来产生吸力,从而将该气态分子以被动方式吸入该内燃机的汽缸内助燃,此种将该气态分子以被动方式的来进入该内燃机汽缸内助燃,明显的该气态分子进入该内燃机汽缸内的动力是不足的;另该TW102100175号“气态分子助燃器”发明专利申请案,于该第二瓶体2内安装有气液分离用滤材,该气液分离用滤材无疑的会造成,该TW102100175号“气态分子助燃器”发明专利申请案成本大大的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使该气态分子具备足够动力而能主动的进入该内燃机汽缸内作助燃,以及能降低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成本的结构,已为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制造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藉此可克服习用气态分子助燃器其气态分子无主动力来输出以及使用成本过高的缺失。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至少包括有一气态分子产生器及一负压产生器;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具有一本体及一盖体;该本体具有容置部,该容置部可供液体容置,该本体上端外缘设有外螺纹部;该盖体对应于该本体的外螺纹部设有内螺纹部,藉此该盖体可藉由该内螺纹部来螺设于该本体的外螺纹部上,该盖体顶端设有一吸气孔道、一排气孔道及泄压孔道;该吸气孔道、排气孔道及泄压孔道可贯通该盖体内部,该吸气孔道于该盖体套设有一吸气管,该吸气管另一端头设有过滤件,该吸气孔道于盖体内侧端套设有一进气管,该进气管朝该本体延设,并伸近该本体的底端处,该排气孔道于该盖体的外端套设有排气管,该排气管的另一端连接一负压产生器;该负压产生器一端连接着该排气管另一端连接一输出管,该输出管一端连接该负压产生器另一端连接内燃机的吸气通路上。
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盖体更设有至少一个泄压孔道,该泄压孔道上设有封闭套。
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盖体二侧分别设有卡合柱及卡合槽。
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可藉由该盖体二侧的卡合柱及卡合槽,来将复数个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形成串联状。
该位于最后一个的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排气孔道连接着负压产生器,其余的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排气孔道则以连接管来作连接。
该负压产生器为一负压泵。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藉由于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排气管的一端连接一负压产生器,藉此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内的气态分子一方面可以以主动的方式输出,另一方面可藉由该内燃机汽缸所产生的负压来吸取该气态分子产生器气态分子,藉此可提升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气态分子输出的效果,进而来提升整体该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的使用效果;同时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内无需设置其他构件,藉由该气态分子产生器的进气管的出口端,位于该气态分子产生器本体的液体内,因此该外界进入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内后即会产生气泡,藉由更可令该气态分子产生器内被该负压产生器吸走的气体饱含有水份子,进而可达到助燃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第TW102100175号发明专利申请案。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的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串联的实施例。
图6为本实用新型气态分子助燃器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荣辉,未经柯荣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3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