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凝胶注模成形制备高致密度钛或钛合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26409.1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叶青;陈宏霞;张德明;章万千;郭志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5 | 分类号: | C22C1/05;C22C14/00;B22F3/22;B22F3/04;B22F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安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48 | 代理人: | 张小娟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凝胶 成形 制备 致密 钛合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粉末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凝胶注模成形 制备高致密度钛或钛合金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钛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强等优异性能, 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力、汽车等行业应用前景广阔。然而,高 成本成为限制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低成本制备工艺的开发成了钛合金 行业的研究热点。
与传统熔铸工艺比较,粉末冶金技术具有短流程、近净成形、材 料利用率高等优势,为低成本钛合金开辟出新方向。凝胶注模是一种 粉末近净成形工艺,该工艺基于传统浆料成形与高分子化学的有机结 合,利用可交联聚合的有机单体使浆料原位固化形成坯体,经脱脂、 烧结得到零件,特别适合于大尺寸、复杂形状钛合金零件的成型。由 于低成本要求,传统凝胶注模成形钛合金以氢化脱氢钛粉为原料,由 于粉末的形状不规则,浆料的固含量很低(325目钛粉的固含量约为 37vol.%),烧结密度较低(相对密度<95%),难以满足应用要求。如 中国专利号No.200610011526的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复杂形状多孔钛 的凝胶注模成型方法,以氢化脱氢钛粉为原料,适合于成型高孔隙率、 高开孔率、孔洞宏观分布均匀的多孔钛。因此,为了适应各行业对低 成本、大尺寸、复杂形状钛合金承载结构件的需求,需对凝胶注模成 型工艺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凝胶注模成形制备高致密度钛或钛 合金的方法,解决氢化脱氢钛粉烧结密度低,无法应用于钛合金承载 结构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凝胶注模成形制备高致密度钛或钛合金的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预混液:预混液的化学成分按体积百分比为:有机单体 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30-60%、其余为溶剂甲苯;
(2)配制浆料:将氢化钛或氢化钛与合金元素粉末按照钛合金化 学成分混匀的粉料加入预混液中配制成低粘度浆料,浆料的固含量为4 8-52vol.%;
(3)注模成形:加入引发剂和催化剂后,将浆料注入模具中,有 机单体经交联固化形成坯体;
(4)干燥:坯体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5)脱脂烧结:坯体经流动氩气脱脂后,在1200-1300℃下真空烧 结得到烧结体;
(6)热等静压处理:将烧结体进行热等静压处理,得到相对密度> 99.5%的高致密度钛或钛合金零件。
所述步骤(2)中,氢化钛、合金元素粉末的平均粒度为30-50μm。
所述步骤(3)中,引发剂添加量为氢化钛或氢化钛与合金元素粉 末总质量的0.5-1%;催化剂添加量为预混液体积的1-1.5%。
所述步骤(4)中,干燥温度为50-70℃,干燥时间4-8h。
所述步骤(5)中,流动氩气脱脂温度为400-500℃,脱脂时间为3 -5h。
所述步骤(5)中,真空烧结温度为1200-1300℃,烧结时间为2- 3h。
所述步骤(5)中,真空烧结所得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大于95%。
所述步骤(6)中,热等静压处理为在950-1000℃、120-200MPa 条件下的无包套热等静压处理。
所述步骤(6)中,制备得到的高致密度钛或钛合金零件的相对密 度为99.9%。
所述方法适合于大尺寸、复杂形状、高致密度钛或钛合金产品的 制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与以钛粉为原料相比,氢化钛粉末浆料的固相含量高,有利于 获得高烧结密度,且在烧结过程中,氢化钛脱氢形成的新鲜钛表面活 性很高,益于表面原子的扩散,同样能够促进烧结密度的提高,因而 通过真空烧结可获得相对密度>95%的闭孔隙烧结体;
2、通过热等静压处理,可使烧结体中的残余孔隙闭合,达到致密 度高(相对密度大于99.5%)的钛或钛合金产品。且该热等静压处理过 程无需包套,成本低、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64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