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诊治颅内动脉瘤的分子标志物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63016.7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08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立;黄光富;陈隆益;谭海斌;王振宇;石毅;刘泠;殷成;王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G01N33/68;A61K45/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孟祥斌;朱萍 |
地址: | 61007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诊治 动脉瘤 分子 标志 | ||
本发明公开了DMBX1基因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本发明的实验证明:与正常人相比,DMBX1基因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表达量高。本发明还公开了DMBX1基因可以用于制备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药物,细胞凋亡实验证明DMBX1基因过表达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本发明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方法,同时提供了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新靶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人DMBX1基因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又叫做脑动脉血管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过去人们称之为先天性脑动脉瘤,事实上先天性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70%~80%。由于病程隐匿,起病突然,一旦发病,死、残率极高,因而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由于该病的年发病率高达1~2/10000,我国每年新增动脉瘤患者多达20万,颅内动脉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常见的重大疾病。
目前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故在动脉瘤破裂之前尚无有效的筛选方法和令人满意的防治措施。在分子水平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人们发现动脉瘤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为颅内动脉瘤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相比传统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使用基因标志物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具有及时性、特异性和灵敏性,从而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就能知晓疾病风险,针对风险高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检测DMBX1基因表达的产品在制备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检测DMBX1基因表达的产品包括检测DMBX1基因mRNA水平的产品、和/或检测DMBX1蛋白水平的产品。
进一步,所述检测DMBX1基因表达的产品包括:通过RT-PCR、实时定量PCR、免疫检测、原位杂交或芯片检测DMBX1基因表达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
进一步,所述用RT-PCR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至少包括一对特异扩增DMBX1基因的引物;所述用实时定量PCR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至少包括一对特异扩增DMBX1基因的引物;所述用免疫检测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包括:与DMBX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所述用原位杂交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包括:与DMBX1基因的核酸序列杂交的探针;所述用芯片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包括:蛋白芯片和基因芯片;其中,蛋白芯片包括与DMBX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基因芯片包括与DMBX1基因的核酸序列杂交的探针。
所述用实时定量PCR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产品至少包括的一对特异扩增DMBX1基因的引物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
所述检测DMBX1基因表达的产品可以是检测DMBX1基因表达的试剂、也可以是包含所述试剂的试剂盒、芯片、试纸等,也可以是使用所述试剂的高通量测序平台。
所述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芯片、试剂盒、试纸、或高通量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平台是一种特殊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一个人的基因表达谱的构建将成为十分便捷的工作。通过对比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表达谱,容易分析出哪个基因的异常与疾病相关。因此,在高通量测序中获知DMBX1基因的异常与颅内动脉瘤相关也属于DMBX1基因的用途,同样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未经四川省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30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