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孔薄片零件快速抓取及防错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50666.6 | 申请日: | 2015-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2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蒋冬晖;宋新萍;王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5/06 | 分类号: | B25J15/06;B25J19/00;B23P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片 零件 快速 抓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抓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孔薄片零件快速抓取及防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制造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企业的自动装配线上,已大量运用了多种抓取和传送产品的抓取装置,相比以前的手工装配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符合制造业智能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抓取装置通常设置成夹头形式,夹头由若干个单个抓手组成,若干个抓手集成安装在一个框架上,并可以随框架移动,对零件进行抓取和释放动作。
传统的抓取装置一方面往往忽略了减震的设计,从而对被抓零件施加了载荷,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防错设计,往往需要生产线多增加防错工位,从而增加了企业加工时间和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工作效率且保证加工质量,同时具备防错功能的内孔薄片零件抓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内孔薄片零件快速抓取及防错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内孔薄片零件快速抓取及防错装置,包括底盘和顶盘、以及用于连接底盘和顶盘的多个减震器,所述底盘上设有用于抓取零件的抓取机构以及用于防止零件错位的定位机构。
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杆和设于减震杆上的弹性体,所述减震杆穿设于底盘和顶盘之间,并分别与底盘和顶盘连接。
所述减震杆与顶盘滑动连接。
所述减震器还包括用于实现减震杆与顶盘滑动连接的套筒和用于固定套筒的固定端盖,所述套筒套设于顶盘和减震杆之间,所述固定端盖固定于顶盘上。
所述套筒两端分别设有端盖密封橡胶圈和套筒密封橡胶圈,且两个密封橡胶圈和套筒之间形成用于注入润滑油的密闭腔体。
所述弹性体包括均套设于减震杆上的内置弹性元件和外置弹性元件,所述内置弹性元件置于套筒内,所述外置弹性元件设于套筒与底盘之间。
所述抓取机构为电磁铁。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块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沿底盘中心圆形分布,其直径略小于薄片零件内孔径。
所述快速抓取及防错装置还包括用于夹持激光对射装置的弹性圆形夹头,所述底盘边缘开设有凹槽,所述弹性圆形夹头固定于该凹槽上。
所述快速抓取及防错装置还包括拉杆组件,该顶部拉杆组件包括杆体、弹性挡圈和旋紧螺母,所述杆体通过旋紧螺母固定于顶盘上,所述弹性挡圈设于杆体(11)和顶盘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减震器可以使得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平稳高效,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更小,同时定位机构可以防止抓取过程中零件错位。
2)减震杆与顶盘滑动连接,配合弹性体,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避免零件损伤。
3)套筒配合内置弹性元件和外置弹性元件可以实现二级缓冲,缓冲效果更好。
4)抓取机构为电磁铁,配合一定的电控单元,可以实现装置在抓取和释放薄片零件的行程中,做到响应快速准确,出错率低,同时可以做到对零件的无损。
5)弹性圆形夹头可以实现对激光对射装置的加持,配合生产线数据收集和分析单元,可以强化抓取过程中的防错功能,防止错抓,提高产线生产效率,节省工序成本。
6)拉杆组件可以与一些动力设备连接,进而实现对装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外观图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减震器的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弹性圆形夹头正等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磁铁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底盘及定位机构投影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抓取的一种内孔薄片零件的实例图;
其中:1、拉杆组件,2、减震器,3、顶盘,4、底盘,5、凹槽,6、弹性圆形夹头,7、定位机构,8、电磁铁,11、杆体,12、弹性挡圈,13、旋紧螺母,21、减震杆,22、端盖密封橡胶圈,23、固定端盖,24、套筒,25、套筒密封橡胶圈,26、内置弹性元件,27、外置弹性元件,28、旋紧螺母,61、耳座,62、夹持部,71、定位快,72、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06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